【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8/02

調整字級:





腸躁症常見瀉症明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腸躁症針對「腹瀉型」治療用藥,主要可分為濕熱泄瀉;脾虛泄瀉;腎虛泄瀉,以及肝鬱脾虛類型。可配合清熱化濕止瀉;益氣健脾;溫腎;扶脾抑肝方向著手調理。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濕熱泄瀉型」,表現可見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排不乾淨,糞色黃褐而臭。可配合清熱化濕止瀉,藥方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屬「脾虛泄瀉型」,症見排便溏薄,食少,食後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應配合益氣健脾,升清止瀉,藥方可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王醫師表示,腎虛泄瀉型可見五更時分腹痛腸鳴,泄瀉,瀉後則症緩,怕冷,腹部喜暖。可配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用濟生腎氣丸加減。以及「肝鬱脾虛型」,常見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瀉後痛緩。可配合扶脾抑肝,可用逍遙散合痛瀉要方調理。

濕熱證體質可能造成腸躁症久不癒。中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門診中一名40歲的中年男子,腸躁症問題已經有兩年時間,陸續經過西醫治療,仍無法徹底改善。中醫辨證研判是屬於「濕熱阻遏中焦證」,可配合解表清裏;燥濕健脾、行氣用藥著手調理。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門診中這名40歲的男性患者,本身是位商人,出現腹瀉、便糊、腹脹現象已有3年時間。已到過腸胃科檢查,經過大腸鏡檢查無異常,之後診斷為腸躁症,並接受治療2年,但都未改善。

王醫師表示,患者前來中醫就診,臨床上進一步了解,患者平常的大便形質為便糊黏、味酸臭,辨證診斷屬於「濕熱阻遏中焦證」,針對患者處方以葛根芩連湯及平胃散進行加減,幫助從解表清裏;燥濕健脾、行氣和胃著手用藥,用藥一週後症狀有所改善,之後並持續調理一個月,停藥後已經不再發作。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