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愛吃美食,經常吃太飽、吃太撐。中醫師張文馨表示,當民眾吃飽、吃撐的時候,不要長時間彎腰駝背地坐著,因為容易導致脹氣、腹部脂肪堆積,最後形成鮪魚肚,建議隨時挺胸、縮腹、打直腰,最好往後靠或腰桿挺直,同時餐後還可以按摩中脘、水分、天樞、關元等穴位,可望幫助消脹氣、瘦小肚。
按摩中脘穴能和胃健脾兼通降胃氣,這個穴位屬於任脈,位在人的肚臍上四寸的地方,為胃的募穴;按摩水分穴能理氣止痛兼通調水道,這個穴位屬於任脈,位在人的肚臍上面一寸處。
張文馨醫師進一步指出,天樞穴可望促進腸胃的正常蠕動,這個穴位屬於胃經,位在肚臍旁二寸處,為大腸的募穴,大腸氣集結之處;關元穴可望促進腸道蠕動,這個穴位屬於任脈,位在人的肚臍以下三寸的地方。
民眾用完午餐最好不要馬上趴下來睡午覺,因為趴睡的姿勢容易壓迫到人的胃部導致消化不良,最好起來稍微走一走、活動一下比較好,如此將可望幫助消化。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中醫穴位按摩 (337)
- Nov 21 Thu 2013 23:44
隨時挺胸、縮腹、打直腰 消脹氣、瘦小腹
- Nov 13 Wed 2013 23:05
穴位埋線助代謝醣類、分解脂肪
「穴位埋線」可幫助減重。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穴位埋線是利用埋線器具,將線植入相應的穴位,藉由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的刺激作用,線可在體內約兩周到三個月左右,自然被溶解吸收,來達到治療功能。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穴位埋線有助於改善肥胖者體內代謝醣類,降低醣類堆積,還可改善體內脂肪代謝,促進脂肪分解,降低脂質,幫助使肥胖者的自律神經系統達到平衡狀態而達到減肥作用;還有增強身體分泌系統的功能,幫助脂肪分解,氧化消耗多餘的脂肪;可使患者饑餓感下降,減少食量及延緩餐後胃排空時間,並增強腎功能,消除水腫。
羅醫師表示,穴位埋線對於美容如痤瘡和黃褐斑、黑斑也有幫助,不過穴位埋線治療後,應注意局部反應,可能出現紅、腫、痛、熱等無菌性反應。若第一次治療,取穴也不宜太多,避免不良反應如過敏和避免感染。
- Nov 06 Wed 2013 21:23
常按天樞、中脘、內關、太衝穴改善胃痛
中醫師張文馨表示,經常胃痛的人除了應多注意生活上的保健之道外,建議民眾還可以按摩天樞、中脘、內關、太衝等四穴位,有助於改善胃痛、胃部不適等症狀。
張醫師指出,造成胃痛的原因有很多種,民眾應盡量避開,包括上班時過度緊張、長期喝酒或抽菸、飲食不定時或不定量、經常吃烤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吃飽後馬上工作或進行運動、有時候餓過頭但有時候卻吃到很撐、未經醫師處方而自行使用消炎止痛藥或抗生素,以及常吃麻糬、米糕、油飯、肉粽、肉圓、湯圓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張文馨醫師建議民眾可以按摩上述四個穴位來加以緩解胃痛,可利用大拇指深按十下,然後左右穴位交替各按摩三次,早晚至少各做一輪。天樞穴屬胃經,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尤其適合用於減輕胃腸脹氣的症狀,這個穴位在人的肚臍旁二寸處,為大腸的募穴,大腸氣集結之處。
中脘穴屬任脈,可以有效緩解胃痛,這個穴位在人的肚臍上四寸的地方,為胃的募穴;內關穴屬心包經,能夠和胃降逆,尤其是適用於打嗝泛酸、有胸悶感的時候,這個穴位在手掌後二寸處,也就是在兩筋中間的地方。
太衝穴屬肝經,能夠疏肝理氣兼和胃止痛,尤其適合用於肝氣犯胃壓力型胃痛,這個穴位在腳拇趾與食趾之間,往上約一‧五公分凹陷處。
- Oct 31 Thu 2013 21:52
穴位按摩 改善癇證
癇證常會突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中醫師林經偉表示,如果癇證病情來的又急又快,患者又來不及服用藥物的時候,這時可以一邊急救、一邊使用穴位按摩來改善症狀,同時減緩癇證的強度,有助於降低對大腦所產生的傷害。患者仍需盡快接受治療,以便減少疾病所造成的傷害。
林醫師指出,站在傳統中醫的角度,中醫認為,患者「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大多數跟腦部外傷、七情失調、飲食沒節制、先天因素、太過於勞累等因素有關,以致於造成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痰濁阻滯、氣機逆亂而致風邪內動,最後就誘發這種病症,患者宜妥善接受治療,而穴位按摩有輔助改善症狀的好處。
林醫師進一步指出,當癇證急性發作時,主要有百會、後溪、湧泉等三個常用穴位,其中,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央的地方,屬於督脈的穴位,具有息風醒腦的好處;後溪穴位於小指外側,比較靠近小指根部,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為改善癇證的要穴。
湧泉穴位於腳底,在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屬於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具有滋水潛陽的好處。當癇證進入緩解期的時候,可以選取豐隆穴來豁其痰濁兼疏通腦竅。值得民眾注意的是,穴位按摩僅僅止於協助控制病情而已,並不是著重於治療癇證的發作。
- Oct 24 Thu 2013 22:52
痰瘀症肥胖 穴道調理
女性停經後,代謝變差,可能發生「痰瘀證」肥胖。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門診中一名54歲的婦人,更年期停經後,代謝變差,雖然飲食正常,但體重還是增加了8公斤。屬於典型的「痰瘀」證肥胖問題,可配合袪痰,促進代謝的穴道治療方式。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這名中年婦人,在停經後代謝變差,體重由原本標準的50公斤,在兩年內增加到58公斤。患者自述平常無任何疾病,除了睡眠輕微不佳,膽囊切除,吃油膩東西容易腹瀉,平常飲食也正常有所控制,並沒有大吃大喝,但是還是一直變胖。
經過診斷研判是「痰瘀」所導致的肥胖症。
李醫師表示,由於婦人不喜歡吃藥,而考慮穴道調理。
臨床上配合穴道埋線,總共穴位埋線15針;針對氣海、關元、大橫穴來提高代謝率,以及水分、水道穴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並在局部脂肪多的地方取穴,兩個月下來共治療四次,體重陸續下降,減去四公斤多。
醫師指出,通常中老年人有許多有慢性疾病,且需要長期大量服用西藥,穴位埋線可提供身體較沒負擔的減重方式,也較不會增加肝腎的負擔。
至於一次可埋多少針,還是需要臨床上依照個別不同體質鑑別,加以選擇適合針數。
- Oct 21 Mon 2013 11:20
常按太衝、中脘、內關穴改善胃痛
中醫師彭美婷表示,改善胃痛可按太衝、中脘、內關穴;按太衝穴有助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尤其適合肝氣犯胃壓力型胃痛;中脘穴可緩解胃痛;內關穴有和胃降逆功能,可改善打嗝不停、泛酸、胸悶。
日常飲食應吃粗纖維含量多的食物,細嚼慢嚥才不會傷害胃壁,如莖梗、老菜葉,胃潰瘍急性期時易消化的蔬果為主,如嫩葉菜類、較軟新鮮瓜果等;酸度較高的食物不要在空腹時吃,少吃會脹氣食物如豆類、糯米類製品。
茶飲方可選擇「養胃制酸止痛茶」,準備海螵蛸、浙貝母、炒白芍各15克,甘草5克、裝入紗布袋。以開水1000C.C小火煮30分鐘、三餐飯前飲用250C.C。幫助胃酸胃液分泌平衡、緩解胃痙攣疼痛。
- Sep 15 Sun 2013 21:26
《改善額頭皺紋》肝血不足、腎氣虧、脾氣虛 抬頭紋布滿額頭
- Jul 24 Wed 2013 23:25
由點、線、面按揉阿是穴 能迅速止痛
- Jul 02 Tue 2013 22:22
《瘦身》中醫針灸療法 有助甩肉
- Jun 29 Sat 2013 22:39
治療顏面神經麻痺 中藥、針灸並施
- Jun 29 Sat 2013 22:21
舒緩空氣污染過敏 心肺經絡導引
- Jun 25 Tue 2013 23:00
痛風患風寒濕痹證宜針灸並施
- Jun 17 Mon 2013 22:03
按摩天樞、豐隆、足三里穴 改善便祕
- Jun 13 Thu 2013 18:35
常摩擦腎俞穴 可溫腎攝精
- May 27 Mon 2013 19:25
按摩足三里、中脘 改善消化不良
- May 20 Mon 2013 22:27
中醫養生操動作宜柔和
- May 17 Fri 2013 22:20
指壓促使肌肉放鬆 消除精神壓力
- May 17 Fri 2013 22:19
頸椎病多因長期姿勢不良引起
- May 14 Tue 2013 23:28
失眠按神門、大陵、耳神門穴改善
- May 14 Tue 2013 23:27
按摩大腸俞、腎俞、委中穴 防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