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家庭用藥》 2005年 第06期 作者:夏弈明
近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不可忽視的是,與膳食結構不合理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如18歲以上高血壓病人有1.6億(患病率達18.8%) ;糖尿病患者有2 000多萬(患病率達2.6%) ;有2億人超重,6 000多萬人肥胖,其中城市兒童肥胖率已達8.1%。與此同時,營養(特别是微量營養素)不良或缺乏仍然普遍存在。
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元素和維生素兩部分,礦物元素又分常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兩類。現僅就讀者較爲關心的幾個有關微量元素的問題作一簡要回答。
糖尿病患者需補鉻嗎
從理論上看,糖尿病患者補充鉻以及鋅、錳、銅、硒、鎂及鈣元素有助于控制病情,并且得到了一些臨床應用的支持。
鉻是第一個被認爲與糖尿病有關的微量元素,鉻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活性組分。補充鉻可明顯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胰島素活性、降低血清膽固醇。
鋅通過含鋅酶和蛋白參與糖和脂肪代謝,促進胰島素原轉變爲有活性的胰島素;結晶胰島素中有0.5%成分是鋅,它影響胰島素的合成、貯存、分泌、結構完整性。缺鋅易導緻免疫功能低下,易得感染性疾病,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錳通過含錳酶和蛋白參與糖和脂肪代謝。實驗觀察到,缺錳新生豚鼠胰腺細胞先天發育不全,缺錳成年豚鼠胰腺的B細胞數量較少,導緻胰島素生成減少。
銅通過含銅酶和蛋白參與糖和脂肪代謝。實驗表明,缺銅動物脂肪生成和葡萄糖氧化率下降,胰腺氧化受損而減少胰島素的分泌。
硒通過含硒酶和蛋白的抗氧化和調節甲狀腺激素作用,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近期有報道發現,硒具有類胰島素樣作用,可降低血糖。
鎂能激活體内多種酶活性,調節神經肌肉活動。若幹研究發現,鎂缺乏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補充鎂能改善胰腺B細胞反應。鎂缺乏與高血壓、缺血性心髒病、視網膜病變等糖尿病并發症發生有關。
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鈣、磷代謝紊亂,而易發生繼發性骨質疏松。
另外,與糖尿病有關的元素可能還有鐵、锂、釩、硼、鍺、鎳、鎢、钼等。
補充硒可以抗癌嗎
近50年來國内外對硒的生理作用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已充分證明硒的防病作用,具有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和抗腫瘤作用。在硒具有抗癌作用的人體流行病學幹預研究中,目前報道的較有說服力的有三項。
一是 1984~1990年在江蘇省啓東縣肝癌高發區進行的6年補硒(含亞硒酸鈉15毫克/千克食鹽)幹預試驗,結果發現補硒後肝癌發病率顯著下降。二是 1985~1991年在河南省林縣進行了近3萬人的雙盲幹預試驗,結果發現,同時補充β-胡蘿蔔素(15毫克)、硒酵母(50毫克硒)和維生素E(30毫克)組胃癌死亡率下降,但對食道癌無效。三是1983~1996年美國進行了爲期13年的補硒(硒酵母片,含200毫克硒)雙盲幹預試驗,受試者爲1 312名有皮膚癌史的患者,結果未能得到預期阻止皮膚癌複發的效果,但發現服硒組肺癌、前列腺癌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另外,在臨床腫瘤治療中補給硒劑後,可減少化療毒副作用,預後較好(如食欲恢複、頭發生長較快)。
由于腫瘤病因的複雜性,補硒并不能預防所有癌症,如上面提到的對食道癌和皮膚癌預防效果并不理想。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研究課題。
女性何時需補鐵
2002年調查發現,我國居民貧血患病率平均爲15.2%,育齡婦女爲20.6%。臨床上常以全血中血紅蛋白含量作爲判斷是否貧血的依據。我們知道血紅蛋白是運送氧氣的載體,當血液流經肺時,紅細胞裏的血紅蛋白能很快抓住吸入的氧氣,随血流到達各個組織器官時它又很“爽快”地放開氧氣供給細胞用。血紅蛋白就好比是運氧的“船”,有了足夠的“船”,才能有足夠的氧來維持生命。臨床上的貧血就是血紅蛋白減少或異常引起的。雖然有若幹導緻貧血的原因,不過大部分是缺鐵性貧血,因爲人體中2/3的鐵在血紅蛋白中。
女性在青春期月經來潮後,由于經血流失,血紅蛋白也随之丢失,如果體内鐵缺乏,就會減少血紅蛋白合成而患缺鐵性貧血。這也就是女性對鐵的需要量高于男性的原因。由于貧血會減少氧對各細胞的供應,進而影響各組織器官功能,因此貧血對健康影響的後果是嚴重的。如果發現自己有倦怠、疲乏、活動後心悸、工作效率明顯下降等現象,就應懷疑可能患貧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血紅蛋白含量,确定是否需要補充鐵。但是,由于植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較低,再加之鐵的月經丢失,我們還是贊成女性額外補充一些鐵,起到預防作用。
另外,孕婦處在特殊生理期,必須爲自身和胎兒發育的各器官細胞供應充足的血氧;貧血孕婦的死亡率較高、早産率和胎兒死亡率也較高,而乳母則通過乳汁爲嬰兒提供必需的鐵。因此,孕婦、乳母也需額外補充鐵。
同樣,我們贊成孕婦和乳母補充的不僅是鐵,而且是全面的微量營養素。
“缺什麽補什麽”
一般來說,營養(包括微量元素)的補充原則是“缺什麽補什麽”。如患骨質疏松症應補充鈣制劑,患缺鐵性貧血應補充鐵制劑。近年來,對營養的認識在更新,不隻停留在滿足營養需要和“不缺乏”,而強調營養應該起到促進健康、減少慢性疾病發生的作用。最新研究證明,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日常補充可有效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有益于提高生活質量。
因此,爲了預防疾病,不應單獨補充某一種微量元素,而是多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一起補。目前市場上類似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補充劑(膳食補充劑)很多,隻要是經過國家衛生部或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通過的都可以服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了一種補充劑就不要再服用另一種類似的補充劑,因爲累加起來有可能會超過耐受劑量而中毒。
由于微量元素在身體裏存在的總量很少,不足人體重量的0.05%。每天的需要量在0.1克以下,所以隻要我們膳食均衡不偏食,食物多樣化,能經常吃水果蔬菜等,這樣一日三餐就把我們所需的微量元素吃進去了,不會出現微量元素缺乏問題。
但是,有幾種情況會使我們身體得不到足夠的必需微量元素,就需要額外補充。第一種情況是土地中元素分布不均勻,造成同一種食物由于産地不同而所含微量元素的量不同,長期吃同一地區的食物就會造成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多。如氟缺乏易長齲齒,過多又會出現氟斑牙或氟骨症;硒缺乏易得克山病、大骨節病 ;碘缺乏會得大脖子甲狀腺腫等,這些稱爲地方病。第二種情況,由于食物中其他因素影響了我們對某些必需微量元素的消化吸收。如在谷物中的銅、鐵、鋅、鉻吸收率非常低。第三種情況,我們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與我們的身體狀況有關。如兒童生長發育需要鐵、鈣、鋅多些 ;孕婦、乳母需要鐵、鈣、鋅多些 ;老年人需要鈣、硒多些。在患某些疾病或創傷手術時,對某些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也會增加(注:從營養學分類上講,鈣屬于常量元素)。
引用網站:中醫e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