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方法



分類:診斷

2008/10/25 13:57


在診療實踐中,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脈象,基本上可以滿足「辨證論治」的需要。因此,對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是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對脈象的辨別,必須掌握正常脈象,並熟識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其次,要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嫻熟的技術。此外,有很多方法可靈活掌握。比如,將脈象「分類」的方法、「互相對比」的方法、「知常達變」的方法、「察獨」的方法等。
       對脈象進行分析,涉及範圍太廣,內涵極其豐富。但總的說,是根據脈象變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質、病位、發展趨勢和病理機制等,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
       對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是脈診用於臨床的關鍵環節,是脈診參與「辨證論治」過程的紐帶和橋樑。歷代醫家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直接影響了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比如,革脈和代脈,其實際意義,主要是對脈象的變化或轉變進行辨別和分析。然而,因其實際意義被埋沒,幾乎未能發揮作用。再如動脈,其實質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然而,因其實際意義被埋沒,並未發揮診斷非竇性心律的作用。這些事實說明,對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方法與內容,都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
       據考證,古代醫家精心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不僅反映了寸口脈變化的相關方面,而且反映了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多種方法。並且,這些方法很實用,既簡便又準確。因此,應該將這些方法再充實到現在的診脈方法。
       1、辨別和分析反映脈位的脈象
       反映脈位的脈象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其辨別方法是,首先確定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後,再用相應指力辨別寸口脈在哪一部。根據寸口脈在「五部」的順序,可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
       為便於敘說,暫將「按之至骨」的指力稱「總指力」。根據「總指力」,可具體掌握對「五部」分別進行診察的相應指力。比如:辨別浮脈,所用指力不超過「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別沉脈,用指力大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別不浮不沉之脈,所用指力相當於「總指力」的「五分之二」與「五分之三」之間。若用「總指力」不能觸及脈體,需大於「總指力」才能觸及的脈體,是伏脈。用以上方法,可以準確辨別脈位的變化。其他脈象若以脈位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濡脈」是「細而軟」兼「浮」,「弱脈」是「細而軟」兼「沉」。再如,「脈浮數」是「浮脈」與「數脈」相兼,「脈沉數」是「沉脈」與「數脈」相兼。顯然,這都是非常準確的辨別方法。
       對脈位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浮脈主表,沉脈主裡,這是一般規律。臨診時,表證脈不浮或裡證脈不沉,其診斷作用更重要。必須將脈位變化的一般規律和特殊意義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充分體現脈位變化的診斷作用。比如,《傷寒論》第九十二條說:「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裡,四逆湯方。」第三百零一條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兩條所論都是「表證」,但其脈不「浮」而反「沉」。這種情況下,對脈與症的綜合分析非常重要。前條所論,病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屬太陽表證,其脈應「浮」而反「沉」,說明平素陽氣不足,裡虛較重,故用四逆湯救裡,此為寓解表於回陽救逆之中。這說明,《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捨脈從症」,從而體現了脈位變化對「辨證論治」的指導作用。第三百零一條是太少兩感證。病在少陰,不應發熱而反發熱,故謂之「反」。此「發熱」,是外感風寒之邪在表。此脈沉,是心腎陽虛不足以鼓動。《傷寒論》不因「脈症不符」而妄行取捨,而是在脈象與病症的「常」、「變」之中辨析其病理機制,弄清脈位變化與症狀不符的內在原因,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法。其內在原因是平素心腎陽虛而復感風寒,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表裡雙解。這些實例說明,對脈位變化的分析,應該拓寬思路,不能局限於「某脈主某證」的一般認識。若脈症不符,更應該深入分析。
       2、辨別和分析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
       反映「至數」變化的脈象分三類:一是遲脈,二是正常脈的至數,三是數脈。臨床錯綜複雜的「至數」變化,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脈的「至數」變化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促脈是「數」脈再兼「時一止」。再如,脈沉遲是遲脈與沉脈相兼,脈沉數是數脈與沉脈相兼。
       「至數」變化最容易辨別,可用「呼吸定息」或「計時法」測定。一般認為,正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遲脈。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數脈。按計時法算,每分鐘脈動50次以下為遲脈,正常的至數每分鐘60~90次,若超過正常脈的至數則為數脈。小兒脈的至數當另論。
       對至數變化的分析,一般認為,數脈主熱,遲脈主寒。但是,這只是「遲數」二脈最一般的診斷意義。實踐證明,遲、數二脈對分析病證的寒、熱確有很大實用價值。除此之外,脈的至數變化還有更廣泛的意義。比如,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以及痛證、痰證、飲證等,都可通過脈的至數變化提供診斷依據。特別是「脈症不符」的情況下,對至數變化的分析尤其重要。如《傷寒論》第二百一十三條說:「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此條所論,其脈遲,非虛非寒,乃陽明腑實熱證。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分析脈遲的成因,不能認為是「脈證不符」。因實熱壅結於裡,氣血阻滯,陽氣受遏,也可導致脈遲。因此,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熱,蕩除燥結。這說明,中醫對脈的「至數」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必須辨明成因、性質、病位、所主病證及其相互關係,綜合分析病理機制,才能充分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再如促脈,其實質,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盛及陰」或「熱極傷陰」,這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方法。由此說明,雖然脈的至數只是心臟的搏動次數,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脈的至數變化具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因此,對至數變化的分析,既要體現中醫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兼顧至數變化的實質是心臟搏動次數的變化,二者結合起來,更能體現至數變化的診斷意義。
       3、辨別和分析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
       反映脈體大小的脈象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洪脈,三是細脈。臨診所能觸及的脈體大小,不外乎這三類。其他脈象若以脈體「大」或脈體「細」為構成條件,都是相兼脈。比如,「虛脈」是脈體「大」再兼「遲、空、軟」等條件。「微脈」是脈體「細」再兼「軟」。
       脈體大小的辨別,以正常脈體為依據。若比正常脈體「大」,都是洪脈。若比正常脈體「小」,都是細脈。正常脈體的標準因人而異,可參考劃分「五部」的方法確定。詳見第六章,不另重複。
       對脈體大小的分析,一般認為,洪脈主實主熱,細脈主虛。其實,這是洪細二脈主病的一般規律。除此之外,這兩種脈象都有非常廣泛的診斷意義。比如洪脈,《脈學闡微》說:「若病後久虛,或虛勞失血而現此脈,為陽盛陰竭之凶象。」此脈象雖為洪脈,絕不是主實,可以肯定是「胃氣已絕」的真髒脈,不然的話,則未必是「陽盛陰竭之凶象」。這說明,對洪細二脈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論。必須結合兼脈和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就是對洪脈及其主病性質進行綜合分析的一個方面。因此,在洪脈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辨別虛實,不能認為洪脈都主實證。
       《傷寒雜病論》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其方法是將脈、病、症、治並舉,綜合在一起,辨脈辨症與辨證密切結合,進行全面分析,並將脈診靈活機動地用於診療實踐。這是最能體現脈診診斷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別和分析脈的流利程度
       滑、澀二脈是反映脈流利程度的脈象。脈的流利程度分三類: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因此,可以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體會正常流利程度的脈形,為辨別滑、澀二脈積累經驗,提供依據。
       滑澀二脈的辨別方法很難掌握。這是因為,脈的流利程度,要根據脈的多方面變化來判斷。但是,其目的,並不是診察脈的其他變化,而是專門針對脈的流利程度。因此,辨別滑澀二脈比較困難。其關鍵技術是,將指目按在寸口脈的脊部,細心體察脈管內血液運行的流利程度,然後,再結合其他方面的變化綜合體會。若脈管內的血液運行滑利,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則為滑脈。若運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脈的流利程度沒有具體指標,只難根據正常脈的綜合表現反覆體會,因此,必須加強基本功練習,多積累診察正常脈流利程度的經驗,才能準確辨別滑脈和澀脈。
       對滑澀二脈的分析,一般認為,滑脈與澀脈是相對的,性質正相反。但是,其所主病證和診斷意義,不能拘泥「相對」或「正相反」的形式。有些脈書習慣用「相對」或「相反」的形式論述脈象及其主病,其實,這種作法便於區分脈形和性質,卻不能準確表達脈象的診斷意義。並且,若拘泥這種形式,則使機動靈活的脈法變得呆板僵化,不利於發揮脈診的重要作用。比如,主病的滑脈多屬實邪為患,但澀脈的主病則有虛、實之分,不能因為滑脈主「實」而認為澀脈必然主「虛」。並且,滑脈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實證。所以,對滑澀二脈所主病證的分析,必須根據脈的流利程度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5、弦脈的辨別和分析
       弦脈是反映脈體張力的脈象,其實質是脈體的張力增強。若寸口脈的張力正常,一般認為是「微弦」,這是脈有胃氣,其具體表現為脈弦而有「和緩」之象。弦脈並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區別,主要取決於胃氣的多少,可根據弦脈的「和緩」程度辨別。主「病」的弦脈,即「胃氣少」的弦脈。主「死」的弦脈,表明胃氣已絕,是「真髒脈」的程度,故主死。
       弦脈的辨別方法是:先觸及脈體,再對脈體進行按壓,其指感特徵是「按之如弓弦狀」,若舉指,其脈體不隨手而起。這是脈體張力增強的表現。
       弦脈的出現率很高,歷代脈書對弦脈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記載。一般認為,弦脈有生理性弦脈和病理性弦脈之分。生理性弦脈是肝脈與春季相應的季節脈。病理性弦脈多為疏洩失常、氣機不暢、氣血失和所致。其主病,多為肝膽疾患或寒證、痛證、痰證、氣鬱、氣滯、瘀血、癥瘕積聚、疝痛拘攣等。除一些常見的病證外,支飲、懸飲、癖病、瘟熱等,皆為弦脈所「主」之證。《脈經》說:「瘧脈自弦」。《脈學闡微》說:「肝炎病脈多弦」。這說明,古代醫家對弦脈及其主病的分析,多與常見病或多發病密切結合,總是不斷融匯新知,逐漸積累經驗,並非拘泥「脈症對號」的一種形式。
       6、緊、緩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緊脈和緩脈性質正相反。緊脈的實質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緩脈的實質是脈體「舒緩」或「緩縱」。這兩種脈象都是病脈,沒有「常脈」之說。其辨別方法是:緊脈脈體「緊張」或「拘急」,按之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緩脈脈體「舒緩」或「緩縱」,按之有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的指感特徵。
       緩脈應與遲脈相鑒別。《脈經》唯恐後人將遲脈與緩脈相混,其序言特別作了說明:「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這是提示後人,對「緩脈」與「遲脈」,必須嚴格區別。否則,就會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後果。二者的根本區別是:遲脈診察至數變化,緩脈診察脈體「舒緩」或「緩縱」的程度。絕不能混淆。
       緊脈應與弦脈相鑒別。其區別是:弦脈只是脈體張力增強,按之如弓弦狀。緊脈則是脈體「緊張」或「拘急」,且有「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的指感特徵。這兩種脈象同中有異,在脈形和程度上都有一定區別。因此,弦脈有常脈和病脈之分,緊脈都是病脈。
       有的脈書誤解了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所以,對緊脈或緩脈的分析有些欠妥。比如,《診家正眼》說:「緩為胃脈,不主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其實,這都是誤解了「緩脈」與「脈來和緩」的概念。實際上,「脈來和緩」才是胃脈。「緩脈」並不是脈來和緩,這是兩種不能混淆的概念。因此,說緩脈「不主於病」是不對的,說「取其兼見方可斷證」也是不對的。比如,《傷寒論》第二條說:「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這便是單賃緩脈辨證的實例。這說明,緩脈不結合兼脈也可斷證。這說明,《傷寒論》並沒誤解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再如,《傷寒論》第三條說:「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此條與第二條相對應,說明緊脈與緩脈性質正相反。因此,應該澄清對緩脈的曲解誤說,不能將緩脈認為是正常脈的表現。
       7、對長短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長短二脈的辨別非常簡單。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範,若寸口脈在寸、尺兩端過於本位,則為長脈。若寸、尺兩端不及本位,則為短脈。
       長脈一般是體質強壯的表現。短脈雖非常脈所期,但並非都是主病的脈象。若矮人脈短,且無其他不適,可不按病脈論。
       一般認為,主病的長脈多屬實證,短脈主病多屬虛證。其實,這是一般規律。比如短脈,其主病並非皆是虛證,臨診時,因氣鬱、氣滯、氣逆、氣機不暢而脈短者並不少見。因此,對長短二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不能只按一般規律,更不能形式化。
       8、散脈的辨別和分析
       
散脈有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之分。生理性散脈是脈體「大」而客觀上表現出來的「散漫」之象,但脈體圓斂,且無其他不適。病理性散脈的脈形是:脈體不圓斂、過度散漫或形體過度寬泛,甚至脈管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的主要區別是程度不同。因此,散脈的辨別和分析主要是根據散脈的程度。
       近代以來,散脈的應用越來越少。究其原因,是近代脈書沒理解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因此,近代脈書對散脈及其主病的分析確有欠妥之處。
       在近代脈書中,散脈是「浮散無根」之脈。這實際只是散脈的一種程度,只能見於危重病證。其實,散脈並不都是這種程度。作為常用脈象之一的散脈,並不以「浮散無根」為必備條件,也不是只能見於危重病證。它既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常脈,有時還是疾病向愈的佳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痺。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所謂軟而散,即散脈的脈形。顯然,其主病有輕有重,還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表現。所謂「消環自已」,即疾病向愈。這說明,不能將散脈認為是只見於危重病的脈象。
       9、芤脈的辨別和分析
       芤脈是一種特殊脈形。它綜合了「浮、大、軟、中央空、兩邊實」等多種構成條件,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基本特徵。其實質,是大量耗傷津血,脈管血量不足,脈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的脈形變化。因此,在診療實踐中,芤脈的出現率不高,往往是一過性的脈象。若慢性病見芤脈,說明自身調節功能極差。
       脈診發展史表明,歷代醫家都以「中央空、兩邊實」為芤脈的基本特徵,基本上沒爭議。因此,對芤脈的辨別和分析比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現芤脈,表明血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失血量過大,血管「空」,血管應隨之而收縮,若機體失血性調節功能較好,則血管收縮與出血量相適應。若遲遲不見適應性的血管收縮,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已差。這是古代醫家對脈象反映機體機能狀態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在診療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診療實踐中,應該特別重視根據脈象變化分析機體機能狀態,這是脈診切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之一。
       10、虛實二脈的辨別和分析
       虛實二脈以脈體「大」為前提。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若脈體不「大」,則不具備虛脈和實脈的構成條件。
       一般認為,脈體「大」主實,脈體「細」主虛。其實,這是一般規律。脈體「大」並不都主實,必須進一步辨別和分析。虛實二脈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其辨別方法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若兼「遲、空、軟」等條件,則是虛脈,主虛證。若「大而長」兼有「微強」的表現,則是實脈,主實證。
       診療實踐中所能診觸及的脈體,除正常脈外,不外乎洪、細兩類。「洪」代表大於正常的一類,「細」代表小於正常的一類。因此,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是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進行改革,並列為常用脈象,其目的,即在於此。脈診的發展史可以說明這一點。
       由於虛實二脈是相兼脈,其性質非常明確,所以,對虛實二脈主病性質的分析比較簡單,凡虛脈都屬虛證,凡實脈都屬實證。
       11、微、濡、弱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
       微、濡、弱三種脈象,以脈體「細而軟」為前提。其中,微脈不兼其他條件。濡脈兼「浮」。弱脈兼「沉」。這三種脈象同中有異,應予辨別。若非「細而軟」的脈體,則不具備形成這三種脈象的基本條件。
       由於近代脈書誤解了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誤認為微脈只能見於危重病。所以,影響了以上三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其實,從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看,微脈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因此,微脈並不都是見於危重病的脈象。濡脈和弱脈,都含微脈的構成條件,即脈體「細而軟」。在脈體「細而軟」的基礎上,若兼「浮」,是濡脈;若兼「沉」,是弱脈。這說明,這三種脈象都不是只見於危重病。因此,對這三種脈象及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應以實際表現時的程度為依據,不可一概而論。但總的說,這三種脈象反映患者的體質條件較差,氣血不足,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
       12、動脈的辨別和分析
       對動脈的辨別,一般是按古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對得上就是動脈,對不上就不是動脈。這種辨別方法太機械、太死板。結果是,很少有人見過動脈。其原因,是沒弄清動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
       由於脈診經典文獻難理解,動脈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以《傷寒雜病論》和《脈經》等經典文獻的記載為依據,可以將動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所以,對動脈的辨別,應該結合非竇性心律脈形的特點,不必按古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其辨別方法可靈活掌握。如《脈經》說:「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然動搖。」《脈經》又說:「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從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這說明,古代醫家也不是按一種方法辨別動脈。只要明確了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辨別動脈並不難,臨床並不少見。
       對動脈主病的分析,必須結合動脈的實質,若只按脈形進行分析,往往離題太遠。
       13、結脈的辨別和分析
       結脈的辨別方法很簡單,凡脈有「間歇」即是結脈。需要說明的是,若脈「數」而時有「間歇」,為促脈。這是從「結脈」分化出的一種脈象,因其另有診斷意義而被確定專用脈名。因此,可將結脈和促脈區別開。
       結脈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竇性停搏。促脈除反映心律失常外,可以反映病證的寒熱屬性出現轉機,對辨別「厥」證寒熱具有重要意義。對結促二脈及其所主病證的分析,既要考慮心律失常,還要體現中醫的特色理論。這是因為,中醫對心律失常的脈象變化有獨特的認識方法。比如,促脈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出現一止,但中醫認為,這是「陽盛及陰」或「熱極傷陰」的病理機轉。這是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認識。
       14、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
       代脈反映脈的更代,對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發展轉歸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代脈書誤解了代脈的實際意義,誤將代脈認為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復來」的脈象,因此,有些脈書對代脈及其主病的辨別和分析已離題太遠。
       以脈診的經典文獻為依據,可以將代脈的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現已證實:代脈主要反映脈的更代,這是對脈象進行診察和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按脈象隨「四時」變化的規律,春季之脈應顯弦象。若春季其脈不弦,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這對分析脈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義。按這種方法,可以辨別一年四季的脈象是否與「四時」相應,是否主病。並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進行綜合分析,以辨明脈象與病症的內在聯繫。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脈應顯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脈不滑而澀,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養。這些實例說明,辨別和分析脈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因此,不能將代脈認為是脈有間歇的脈象,那就違背了代脈的實際意義。
       15、辨別和分析脈象的變化和轉變
       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發生變化或轉變,由一種脈象轉變為另一種脈象,古代醫家稱其為「革脈」。脈的更代有一定規律,在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也有一定規律,代脈和革脈分別按這兩方面的規律對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這是革脈和代脈的區別。古代醫家診脈,既診察脈的更代,又診察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是否符合規律,這對分析病理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驗越豐富,這兩種脈象的重要意義越明顯。但是,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很難理解,這兩種脈象的實際意義都被埋沒了。
       據考證,近代脈書由於埋沒了代脈和革脈的實際意義,使現在的診脈方法失去了原來的靈活性。並且,對脈診充分發揮診斷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現在的診脈方法,若與經典文獻記載的診脈方法比較而言,確顯遜色。
       從脈診經典文獻的記載看,古代醫家開創的診脈方法,不僅非常實用,而且機動靈活,但是,從《脈經》以後,脈診發生了變化,失去了原來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現在發現,其主要原因,是脈診經典文獻的表達方法難理解,一些脈名的實際意義被埋沒了,脈診的實用技術沒全部傳下來。其中,革脈和代脈,都不是專指脈的某一種形態,而是代表對脈象變化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兩種重要方法。代脈是按生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行辨別和分析,革脈是按病理性的脈象變化規律進行辨別和分析。因此,這兩種脈象的臨床應用最靈活,最機動,既可用於診察脈象是否主病,又可用於分析脈象與病症之間的內在聯繫,還可用於診斷疾病的發展變化和預後轉歸。比如,《脈經》說:「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毫無疑問,這是專指疾病過程中脈象的變化和轉變。意思是說,若卒病其脈即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尚可,此為脈有生機的表現,故曰「卒病得之生」。若病的時間很久其脈才發生變化和轉變,表明機體適應能力或調節機能很差,此為脈無生機的表現,故曰「長病得之死」。再如,失血量過多的患者,其脈當沉細,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的。若不轉變為沉細脈,則不符合規律,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是脈無生機的表現。如扁鵲說:「病若吐血復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所謂「牢」,與「革」正相反,指脈象不發生變化和轉變。扁鵲的意思是說,反覆失血的患者,其脈當變為沉細,若浮大之脈不變為沉細脈,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太差,故主死。所謂「浮大牢」,是浮大脈不發生變化或轉變,而不是浮大脈與牢脈相兼。從脈診經典文獻對革脈和牢脈的記載來看,若脈象隨疾病的發展規律而發生相應變化或轉變,則為革脈。若不發生相應的變化或轉變,則為牢脈。這說明,在診療實踐中,按疾病發展規律診察脈象的變化和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且,疾病的發展有一定規律,脈象的變化必然有一定規律,若脈象變化不符合疾病的發展規律,則需進一步辨別和分析。這對臨床辨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絕不可忽視。
       以上說明,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其診斷意義都很重要。但是,由於二十六種脈象被埋沒或被誤解了一部分,影響了對脈象的辨別方法,同時也影響了對脈象及其主病的分析。因此,應該根據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掌握每一種脈象的辨別和分析方法,這是對複雜脈象進行辨別和分析的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