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 2011-09-09 13:25:45 |
“中氣”在中醫裏指的是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因其居於中焦,便有了這個稱謂。令人遺憾的是,不少現代人都存在中氣不足的問題,,中氣不足究竟該怎麼辦呢? 中氣不足,就會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運化失常,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它的常見表現有:倦怠氣短、乏力、出汗、食少腹脹、語言無力、精神不振,從面相上看會出現虛胖、舌有齒痕等症狀,嚴重者會中氣下陷,引起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症。中氣充足者則相反,胃功能健旺,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化生氣血等營養物質充足。 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中氣不足的主要有三種人: 1.先天稟賦不足,或脾胃虛弱者。脾胃雖為後天之本,但若是先天體質虛弱、根基不牢,也會引起後天的脾胃虛弱、中氣不足。 2.勞倦過度,憂思日久者。身體和精神上的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脾氣,脾氣虛則氣血生化無源、肢體失養,出現神疲乏力等中氣不足的症狀。 3.飲食不節,饑飽失常者。所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也就是說暴飲暴食或過度饑餓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運化失常、中氣不足。 那麼,中氣不足應注意什麼呢? 首先,飲食方面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麵條、牛奶、軟飯等),忌生冷、堅固、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忌暴飲暴食。《壽世秘典·調攝》記載稱:“寧少毋多,寧饑毋飽,寧遲毋速,寧熱毋冷,寧零毋頓,寧軟毋硬。此六者,調理脾胃之要法。”其次,一定要忌勞累,“惟勞倦最能傷脾”。而思為脾之志,人的思慮與脾有關,思慮過度則傷脾。所以中氣不足的患者切忌勞頓,勞心勞身都是不可取的。 中醫治療中氣不足的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為了方便患者服用,市場上也有同類的中成藥,如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等。補中益氣湯出自名家李東垣的《脾胃論》,具有補中健脾、益氣升陽之功效。方中的黃芪素有“補氣諸藥之王”的美稱,有補中益氣,固表升陽的作用,能改善由氣虛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黨參、白術、甘草可以益氣健脾,陳皮可以理氣醒脾,升麻、柴胡可以升陽。( 39健康網社區 )
責任編輯:袁丹華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