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中藥材藥浴養生
藥浴是利用單味中藥或複方中藥煎水,濾渣取液,選擇 適當溫度,洗浴全身或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屬中醫外治法的範疇。藥浴是結合熱敷、水療與芳香的綜合療法,對慢性肌肉筋骨痠痛如運動傷害後遺症、運動後肌 肉痠痛、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關節炎的慢性期與腦中風後的功能復健,有很好的效果。
藥浴借助水的特性,將相關的藥物溶於水中,採用溫熱法(即選擇一定的溫度)使藥物透過皮膚、穴位等直接進入經絡、血脈,分佈全身,通過物理效應與藥理效應發揮治療作用。因此有:發汗解表、活血通絡、清熱解毒、祛腐生肌、美容、祛病延年等功效。
藥 浴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舉凡肢體關節肌肉的疾病,皆可將四肢浸泡在藥浴液中。其實藥浴是治療皮膚病最重要的一種外治法,各種皮膚病,藥浴均有疏風除 濕、活血通絡、清熱止癢的作用。尤其惱人的慢性濕疹、乾癬,或老年人油脂分泌減少,冬季的皮膚搔癢症,以藥液外洗、浸泡都可滋潤乾燥的皮膚,改善皮膚的營 養及代謝,減輕患者的搔癢。
使用中藥材進行藥浴,藥材份量約為口服份量的2~3倍,煎煮法與一般口服的中藥飲片相同,唯須使用3000至5000㏄較大的鍋子煎煮,再將藥液倒入澡盆中,混合溫水浸泡,如病情嚴重者,宜配合內服藥物進行治療。
一般適用於藥浴的中藥:
關節痠痛症:獨活、桑寄生、甘草、生地、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牛膝、續斷等。
皮膚搔癢症:大黃、黃芩、土茯苓、生地、丹皮、紫草、白茅根、白蘚皮、地膚子等。
老人搔癢症:當歸、黃精、苦參、地膚子、白蘚皮、薄荷、花椒、冰片等。
養生藥浴 通體都舒暢
藥浴又名水療,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利用中草藥煎煮的藥汁加入水中浸泡身體,獲得療效。
古人最早把藥浴用在內科疾病治療,清朝時,更把藥浴推展到治療內、婦、兒、外、皮膚、五官等科疾病,藥浴方式也包括全身浸泡、坐浴、足浴等。
藥浴在中醫屬外治法的一種,利用中藥疏通腠理、去風散寒、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殺蟲止癢,再配合溫熱效應,改善微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讓藥效一方面透過 藥浴蒸氣從呼吸道黏膜進入,一方面從皮膚吸收,達到治療目的,並可減輕口服藥物對腸胃道刺激及肝病患者的藥物代謝負擔。
藥浴是外治法,所需藥量較大,一般為口服藥的3到4倍,常用辛味含揮發性易吸收的藥物,配合鹽類使用,可防止體熱散失,提高入浴後的保溫效果。一般泡浴水溫約45度,時間不超過30分鐘為宜。
目前藥浴輔助療法常用在安神、感冒、黃疸、糖尿病患周圍神經病變、全身性或外陰部、足部皮膚病,跟骨骨刺、足踝扭傷、退化性關節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慢性疲勞綜合症、嬰幼兒外感、腹瀉等。
對於不安、緊張、焦慮的情緒,建議可取安神藥材,如合歡皮、酸棗仁、茯神、百合、遠志、菊花等,在湯浴中加些芳香的沐浴鹽,泡湯效果更佳,且蒸氣飄散宜人芳香,令人心曠神怡。
另外,退化性關節炎的痠痛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期的晨僵症狀,可用紅花、川椒、當歸、丁香等藥材煎湯浸浴;外陰或足部皮膚病可用茵陳、薄荷、蛇床子、苦參根等。
風寒感冒可用麻黃、羌活、防風、蔥白等煎湯浸浴;學齡前幼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經常腹瀉也可用附子、肉桂、黨參、白朮等「煎湯」泡腳足浴。
古人已有養生藥浴的觀念,善用前人智慧,可讓身心更健康。不過提醒民眾,不同適應症,適用不同的中藥材,所以藥浴還是經中醫師問診,判定體質和診斷,開立處方用藥為宜。
1. 中藥浴的歷史
中藥浴,
是在水中加入不同藥物之煎劑後,
配合不同水溫,
透過洗浴局部或全身,
而達到預防疾病或緩解病痛之方法。
除了清潔皮膚、健身外,
仍按照中醫辨證論治之 原則,
按就是說風寒之邪引起的痺痛或脾風,
可用藥浴治之。
照不同疾病及不同病程,
而加入不同的藥物處方,
該法簡單方便,物美價廉,
故至今仍很風行,
是外治法中的一種。
近代科學知識的進展,
對於炎症選用的抗菌、抑菌的藥物,
滴蟲性陰道炎選用殺蟲藥物,
便於藥浴之發展與推廣。
2. 中藥浴的種類
(1). 全身藥浴:
把 頭以下的部位全部浸入藥浴液中之謂也。
(2). 半身藥浴:
腰以下的部位浸入藥浴中,
坐在浴盆中,
浴水高度以達到患者臍部為宜,
浴室之溫度在30°C以上。
若室溫太低,則上半身需穿上衣服以保暖。
每次浸泡20~30分鐘,浸泡時可主動地活動雙下肢。
(3). 局部藥浴:
指身體的某一部份浸泡在藥浴中。
按浸泡的部位或方式的不同,
可分為足浴、坐浴、手浴、肢體浴、頭浴、面浴、眼浴等。
足浴按藥液浸至踝關節附近為低位足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