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是我國民間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中醫《素問直解》曰:「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于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要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與積蓄的階段。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可以說是投資少,見效快。


然而進補有四戒:


一戒胡亂進補,身體強壯的人不需要進補。對於想健身長壽者來說,光靠補藥不是好辦法。眾所皆知,古代帝王將相總是補品不離口、補藥不離身,到頭來又有幾個長命百歲呢?因此,還應注意適當運動鍛鍊、飲食調理與多用大腦等等,才能達到真正有意義的養生;對於體虛者,補虛也有氣虛、血虛、陽虛與陰虛之別,冬令進補也要兼顧氣血陰陽,不可一味偏補,過偏則反而引發疾病。因此,冬令進補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中年人以健脾胃為主,老年人以補腎氣為主。


 二戒以貴賤論優劣,對於補藥,絕不要存在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想法。中醫認為,藥物只要運用得當,大黃也可以當補藥;服藥失准,人參便是毒草。


三戒滋膩厚味對於身體虛弱,脾胃消化不良,經常腹瀉與腹脹者,首先要恢復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營養成分的吸收,否則再多的補品也是無用。因此,冬令進補不要過於滋膩厚味,應以易於消化為準則。


 四戒留邪藏寇,若患有感冒、發熱與咳嗽等外感病症時,就不應進補,以免留邪藏寇,後患無窮。 冬令進補,補充人體在一年中的消耗,就應當注意,不同的人在一年中的消耗量不同的,人所處的環境也不同,人體的活動有很大差異,即體現不同的需求,此外,人的遺傳特點亦不同,生來就有高矮胖瘦之別,強壯虛弱之異,人體的體質表現出陰陽、寒熱、虛實的多樣性。再者,人分老幼、男女、有病無病、大病小病、有邪無邪,具體落實到某個人,就有其十分獨特之處。如果不加辨證用補,一律給於同一種補品,即使有人十分有益,恐怕不少人會產生適得其反的負面狀況。


所以最重要的應是仔細區分每個人的具體特點,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補,準確地瞭解患者是陽虛還是陰虛,寒體還是熱體,並確定五臟六腑之虛處。 進補的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


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補法各異,茲列舉如下:


 一、氣虛症常見症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西洋參、黃耆、黨參與山藥等。


 二、血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四物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當歸、阿膠與龍眼肉等。


三、陰虛症常見症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幹、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與黑芝麻等。   


四、陽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萎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與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八味地黃丸、淫羊藿、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與杜仲等。


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加入醒脾疏肝藥物,如陳皮、甘松、砂仁、木香、佛手柑、神曲、穀芽與麥芽之類,以健脾胃助運化。另外,若患者有表邪(如感冒)在身,一般宜先清後補,以免助邪或留邪危害健康。


茲將冬令進補食療方列舉如下:


 1、薑母鴨:以老薑以及老母鴨等為主要材料,可以促進全身循環,並有使身體發熱的功效。老母鴨的功效為滋陰補血,可以治療因為血虛所導致的頭暈以及失眠,至於鴨肝亦具有補血作用。


 2、羊肉爐:以羊肉和老薑為主材料,同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且有助於手腳冰冷的人保持溫暖。羊肉的功效有補虛、益氣血等功效。


3、藥燉排骨:以排骨和枸杞、小茴香、木香、白豆蔻與當歸等藥材為主原料,也有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發熱的功效。另外,藥燉排骨也可以治療筋骨及四肢酸痛等症狀。


4、十全大補湯:主要材料為肉類(排骨、禽類、魚類)或香菇,加上人參、白朮、白芍、黃耆、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黃、肉桂等藥材燉煮。可減輕手腳冰冷症狀,並增強體力。但是感冒、熱症、女子月經期間、手術傷口尚未痊癒者不宜食用。


5、補陰黃精枸杞瘦肉粥:主要材料為黃精、枸杞子、瘦豬肉、竹筍、生地、粳米、鹽適量。作法乃將豬肉及竹筍成絲,枸杞子洗淨備用。將生地、黃精水煎,去渣取藥汁,再將豬肉、枸杞子、竹筍、佐料及米放入鍋中,共煮成粥。


6、補陽巴戟蓯蓉粥:主要材料為巴戟天、肉蓯蓉、羊肉、粳米、薑蔥適量。作法乃將巴戟天、肉蓯蓉加水一百五十毫升煮汁去渣,羊肉切片入砂鍋,加水二百毫升煎煮至羊肉熟爛後加水適量,放入粳米煮熟後加薑蔥再煮片刻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