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密度的測定是判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Fotolia)

認識骨質疏鬆症


 

【大紀元2010年1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欣綜合報導)據統計,骨質疏鬆症是影響停經後婦女健康的第二大類疾病,僅次於心血管類疾病。骨質疏鬆症一旦發生,就像海沙屋中的沙子流失一樣,會造成身體結構改變且難逆轉。每年的10月20日是國際骨鬆聯盟所訂定的「世界骨鬆日」,該機構希望能藉此推動世界各地對骨鬆疾病的重視。


何謂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由於鈣質從骨骼中流失,使原本緻密的骨頭產生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因而容易骨折。台中中山醫院家醫科李文宏醫師表示,骨質疏鬆就像人體的海砂屋,外觀和一般的房屋一樣漂亮,但只要有小小的震動,天花板就一塊一塊掉下來;也像被白蟻蛀空的木頭一樣,外表看不出來,但只要輕輕一碰就原形畢露了。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4公佈成年人骨質疏鬆症的定義為『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定義則強調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強度包含骨密度、骨骼品質;涵蓋骨骼結構、骨骼代謝轉換、結構損傷堆積及礦物化過程。

危險因子
骨質疏鬆症發生的原因通常是因停經後婦女體內的雌激素不足,維持骨骼強健的鈣質無法被骨骼細胞吸收,使得骨骼漸漸變得脆弱、多孔,此類病人在臨床上產生的最嚴重問題是骨鬆後導致的骨折和死亡。

骨質疏鬆症好發於脊椎骨、股骨、腕骨等部位,危險因子包括:種族(白人及亞裔屬較易罹患)、性別(女性為男性之6~8倍)、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史者、初經遲來、早發性停經、身材矮小、體重過輕、鈣質攝取不足、飲用過量的咖啡、吸煙、飲酒、運動量不足,及其他慢性疾病等。

症狀
骨質初期流失時,並無明顯症狀,當持續發生後,有些人會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身高變矮、開始駝背或腰部感覺無力、疼痛,但大部分人會誤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不以為意。直到發生跌倒或骨折才會驚覺事態嚴重。

診斷
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測定是醫師判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依據,一般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來判斷骨質密度。測量部位以腰椎或髖骨最好,若兩處都不能測定時,可用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骨質疏鬆症之評估建議以骨質密度 (BMD)值為診斷標準,若體內任何一處骨骼之BMD值低於二十歲年輕婦女平均值之-2.5個標準差(T值小於-2.5),就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 BMD值介於-1和-2.5個標準差之間(T值介於-1和-2.5之間),則稱為骨質缺乏;BMD值高於-1個標準差(T值大於 -1)則為正常。

預防

●飲食方面:
增加鈣質攝取。鈣質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30歲以前是骨骼的成長期,骨質漸增加而達高峰,在此期間,如果能攝取足夠的鈣質,即可建立較緻密的骨質。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0.5%,停經後婦女流失速度更快,為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

維生素D與維他命C有助於鈣質的吸收,可多加攝取。在戶外曬太陽,也能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攝取量,有助於鈣質的吸收。高鹽高脂食物、抽煙、飲酒及喝咖啡、茶等刺激性飲料會干擾鈣質的吸收,應儘量避免。

●規律而持續的運動:運動可增加骨骼中礦物質的含量,提高骨骼強度;載重式運動如舉重,比快走、慢 跑、游泳之類的有氧運動更有效,因為重量訓練可強化造骨細胞及骨骼的耐受力,促進骨骼血流量及提高骨密度。

●維持正確的姿勢,減少骨骼負擔。

●體重不宜過輕。

●預防跌倒、骨折。除針對骨骼本身之保健外,需同時注意其他的骨折風險因子,包括保持患者肌肉之力量與協調性,保持病患之平衡感,注意使用可造成低血壓、低血糖、暈眩等危險狀況之藥物,並減少造成跌倒的環境障礙,如家中樓梯、地板、傢俱、浴室及燈光等,同時也要校正視力以免造成危險。

●停經後的婦女應定期檢查骨密度,遵醫囑女性補充荷爾蒙。女性荷爾蒙具有強健骨骼、抑制破骨細胞的形成,減少血鈣質自尿中排出,增加鈣質的吸收。

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俗話說:「預防重於治療!」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存好骨本,從飲食、運動與改善生活作息著手,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他命D、勤作使骨骼量增加的負重運動外,更應預防骨折發生,保持肌肉之力量、協調性和平衡感,努力存好骨本。◇

 

引用網站:大紀元新聞網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5/n312367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