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11/06

調整字級:




很多民眾對針灸的作用卻往往一知半解。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表示,針灸的治療作用主要著重在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三方面,而且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舉凡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別的疾病,都可以使用針灸療法,所以針灸才會流傳至現在。

陳朝龍醫師指出,疏通經絡的作用是根據經絡與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理,在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以便取得「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的作用,進而祛除病理因素,同時治癒疾病,例如闌尾炎、膽囊炎等疾病,在腹痛、脅痛時,都可在其下合穴附近找到壓痛點。

陳朝龍進一步指出,扶正祛邪的作用可從扶正、祛邪來說明,扶正是利用針灸扶助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正氣得複而有利於抗邪;祛邪就是利用針灸方法祛除病邪,消除致病的因素,使病邪得除並減輕對人體正氣可能造成的損傷。

調和陰陽的作用在於針灸治療時,傳統中醫可根據證候屬性來調節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促使人體轉歸於「陰平陽秘」,也就是讓身體內外都處於平衡的狀態,以便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進而起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針灸適用病症範圍相當廣,例如神經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骨骼肌肉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生殖器系統疾病、婦女病、小兒科疾病等都派得上用場,其中,以胃腸失調、消化不良等、神經痛、神經麻痺等效果最顯著。

針灸時,不同的穴位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中醫師陳朝龍表示,一般來說,患者接受針灸療法的時候,通常會產生痠、麻、脹、痛、冷、熱等感覺,但每一個地方的針感不同,有些感覺比較痠,有些感覺比較脹,有些則是會有痠中帶痛感,感受常不太一樣,這些就是針刺得氣的反應。

陳朝龍舉例指出,如局部挫傷、拉傷等肌肉疾患,在肌肉越緊實僵硬的地方,針下去就可能感覺愈痛,但隨著肌肉愈來愈鬆,痛感便會慢慢減輕。在出針之後,偶爾可能有針部腫脹或青紫一小片的情形發生,這是因為針灸刺穿微血管,以致肌肉內有血流出,塗消腫藥膏幾天後症狀就會消失。

陳朝龍進一步指出,如果針扎下去卻沒有感覺,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肌肉無力,也就是患者體質較虛的關係,所以反應比較慢,但也有可能是中醫取穴不正確或扎針手法不恰當,這時中醫應改變深度與角度下針,針感自然會很快地出現。

針灸取穴位置也有分別,一般多半考慮先針遠端穴位,然後再選擇針局部穴位,或視病情加針鄰近穴位,以便達到相輔治療的效果,倘若針遠端穴位已經見效的話,則其他取穴位置可以省略不用,例如如頭痛取百會穴為局部取穴,取風池穴為鄰近取穴,取列缺穴為遠端取穴。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