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氣喘常見2~4歲發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通常6~8歲後隨體質轉強,逐漸可自癒;但若12歲以上還不時反覆發作、病況持續遷延,則不易痊癒,且可能影響終生。內在因素多與家族性遺傳因子有關,而外在誘因常見空氣污染、過敏原環境誘發。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漲,漲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以及在臨床觀察提到,「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氣喘可能因急性支氣管炎演變而來,當支氣管黏膜水腫,管壁縮小,痰多時會影響呼吸、吐氣量的正常,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痙攣,形成喘氣、鳴鳴現象。
醫師表示,此症內因常見家族性過敏性體質所致,親屬多有氣喘病史,自主神經系統的穩定性也較差。加上近年因為工業環境污染嚴重,空氣污染惡化,環境中的空氣品質差,也易誘發過敏性因子增加,形成小兒氣喘症的人數增多。患者在發作前,可能會有先兆症狀,如咳嗽、胸悶或連續打噴嚏等,若不積極治療,拖延治療時機,可能在短時間嫩誘發喘息異常現象。
通常急性發作時,會有呼吸急促、有哮鳴聲、咳嗽及痰多、呼氣受阻等現象。伴隨冒冷汗,嚴重時會唇指發紫,氧氣供給不足現象。
小兒腎氣不足氣喘可配合溫和的補腎氣調理。曉鈞表示,補腎調理為治療氣喘常用基本方式,中醫認為腎臟也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因此補腎對治療哮喘有重要幫助。
陳曉鈞表示,中醫提到「肺主吸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虛可及腎,出現腎氣匱乏之症」。由於小兒氣喘病多在發育階段,腎臟又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腎虛患者常見下肢冰冷、腳膝痠軟、臉色白,較為怕冷,心悸呼吸急,舌淡苔白,脈細無力。久病哮喘者腎氣匱乏,治以「補腎納氣」為主。
陳醫師表示,藥方應用可用如金匱腎氣丸(肉桂、制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七味都氣丸(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五味子,)加減,其中,山茱萸、淮山可補益肝脾精血;茯苓、澤瀉、丹皮有助利水滲濕;熟地、肉桂、附子溫壯腎陽。
「腎陰不足」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減;「陰陽兩虛」體質者可應用仙靈脾、粉光蔘、蛤蠣、胡桃肉、菟絲子、巴戟天、益智仁、淫羊藿,幫助陰陽平衡,達到壯氣攝納作用。
古籍中也提到,鹿茸溫腎作用強,含生長激素可促進發育,提高幼兒免疫力;紫河車可補腎益精,既補腎陽又能斂陽,且有抗過敏功能。可依照患者體質、狀況,加減應用。
陳曉鈞提醒,氣候轉涼,天冷溫差大時,應注意保暖工作,尤其應加強脖子、頸部下的天突穴,背頸下的肺俞穴附近部位區域的保暖。日常飲食儘量遠離生冷物,少吃過酸、太鹹食物以免易傷脾腎;烹煮食物減少用油量,以保護肺氣平穩。
平常可多觀察幼童生活狀況,找出可能誘發因子,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可多鼓勵小孩行走散步,以增強體格。另外,若有對於藥物過敏的小兒,也應注意使用阿斯匹靈、部分抗生素類藥物的可能過敏因素,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