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夏天食物易酸敗 腹瀉患者增且多見濕熱證
夏天腹瀉患者增多,與食物易酸敗有關。北市聯醫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楊佳峰昨(4)日表示,天氣熱,食物保存稍不留心,吃下肚後很容易拉肚子,患者多以濕熱為表現。
中醫師楊佳峰表示,成年人輕微,短暫的腹瀉一般人不會太緊張,但小兒患者狂瀉,家長便非常擔心,多數還是先送醫學中心急診。但當出現水瀉、糞便清稀,氣味不重,顏色淡或吃油膩食物後腹痛,瀉後疼痛消失等腹瀉類型,且沒有伴隨其他症狀時,大都不是嚴重感染,由中醫調理頗為適合。
醫師強調,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第2常見疾病,尤其2歲以下嬰幼兒更為多見,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急性腹瀉,急性腹瀉又多半屬於感染性腹瀉,也就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
常見感染因素有輪狀病毒、類諾瓦克病毒、沙門氏菌等,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喝太甜果汁飲料、對牛奶過敏,甚至是情緒易緊張等,都會引起小兒腹瀉。凡是大便次數或大便水分較平常增加、大便硬度較平常減少或變稀即為腹瀉。若腹瀉症狀少於2周稱為急性腹瀉,若腹瀉症狀大於2周則為慢性腹瀉。
楊佳峰進一步指出,大多數腹瀉通常在補充足夠水分、清淡飲食以減少腸道負擔,以及休息等待腸胃道黏膜修復後,症狀就會解除。但是若小兒腹瀉伴隨發燒大於攝氏39度,或高燒持續不退。伴隨嚴重嘔吐,如噴射狀嘔吐。嗜睡不易叫醒或呼吸不暢或有喘促現象,大便帶有血絲或膿血,最好立即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治療。
出現嚴重脫水現象者,例如脫水超過體10%、尿量減少、皮膚乾燥無光澤、眼眶或囟門凹陷等情況時,也必須立即就醫。
腹瀉依照中醫分類,約略可分為5種類型。楊佳峰指出,濕熱型糞便深黃而臭,兼有黏液,伴隨發燒、口渴及小便少;脾虛或虛寒型則相反,如果小孩子出現反覆發作,飯後就瀉,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精神差等情況時,小心長期下來影響正常發育。
楊佳峰指出,吃油膩食材就腹脹痛腹瀉,瀉後痛就消失,糞便偏酸臭時,中醫稱傷食瀉,多半與飲食過油、過量,無法順利消化有關;年長患者則常見虛寒瀉。
醫師表示,中醫治療方式除了藥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針灸治療,小孩也可由家長輕輕按摩或採用灸療。按摩針刺法的主穴為足三里穴及天樞穴,嘔吐加內關穴,腹脹加公孫穴,發熱加曲池穴。小朋友多畏懼針刺治療,可以改採艾條溫和灸,艾灸點由足外踝最高點往下找到腳跟的赤白肉交界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到3次,用於各類腹瀉。如在家中,可按摩上述穴位減緩腹瀉不適。
引用網站: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