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狀泡疹的中醫觀

 

作者﹕吳國斌(三重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
 








 
帶狀泡疹是一種帶狀分布的急性泡疹性皮膚病,因其狀如蛇行,故名「蛇串瘡」;因本病每多纏腰而發,故又名「纏腰火丹」。


中醫認為,本病的形成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鬱久化火;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溼濁內生、鬱而化熱、溼熱內蘊,復因外感毒邪,以致溼熱火毒蘊積肌膚而生。而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溼熱毒盛、氣血凝滯,以致疼痛加劇。

綜合歷代醫家的論述,多認為心肝火鬱,復外感毒邪;或腸胃積熱、內溼蘊生、溼熱合邪、化毒外發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所以「祛風、清熱、解毒、利溼、通瘀」即為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

從臨床表現來看,本病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證型:

一、肝膽火盛型

症狀:局部皮損鮮紅,泡壁緊張發亮,灼熱刺痛,多發生於胸或頭面的一側。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狀,如:口苦咽乾、煩燥易怒、食慾不佳、小便黃赤、便祕、舌質紅、苔黃、脈弦滑而數。

治法:清肝瀉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二、脾溼蘊熱型

症狀:皮損見水泡數量多,泡壁較鬆弛,易破,糜爛滲液。多發生於腹部及下肢,疼痛較肝膽火盛者輕。常伴有口渴不欲飲、胃納減退、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溼,佐以解毒。

代表方劑:除溼胃苓湯加減。

三、氣滯血瘀型

症狀:皮損劇痛,甚或皮損消退後局部亦疼痛不止,以致夜不能寐、精神萎靡、舌質紫暗、苔白、脈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代表方劑:柴胡清肝湯加味。

帶狀泡疹患者最大的困擾之處在於患處疼痛難忍,因此止痛法的應用對緩解疼痛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藥及針灸的應用,不但能止痛,更能縮短療程。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故中醫的止痛方法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治療大法,並達根治的目的。中藥常用的活血化瘀藥,如:延胡索、乳香、沒藥、三七、鬱金等;理氣藥,如:川楝子、枳實等,皆可針對病情適當選用。針灸則可針對不同的病情及病位施以適當的針灸治療,以達快速止痛的目的。

另外,中醫理論認為「虛則補之」,虛得以補,正氣得充,則祛邪之力增強,邪去正安。對年老體弱的患者,適當加入補虛之藥,往往能增強止痛作用,如:黨參、黃耆、當歸、甘草等。

飲食宜忌及注意事項

一、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熱性的水果,如:龍眼、荔枝、榴槤等勿食)。忌食辛辣、酒、魚腥、海味和肥甘厚味之物。另外,中醫認為「二腳的容易發」,故發病期間,「雞、鴨、鵝、蛋」應避免食用。

二、保持局部皮損清潔,切忌隨意弄破水泡,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對血泡、壞死結痂則加以清除,注意休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