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代即有類似大腸激躁症的記載,傳統中醫可針對這種病症所表現出的各種證型進行治療。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中醫辨證是治療的關鍵所在,治療上可歸於脾胃虛弱、肝旺乘脾、濕濁困脾、脾腎陽虛、寒熱夾雜、陰虛腸燥等類型,以便對證用藥。
張醫師指出,屬於脾胃虛弱型的患者,治療上宜益氣健脾,和胃滲濕,適合使用薏苡仁、扁豆、人參、蓮子、山藥、白朮、茯苓、桔梗、甘草、大棗、砂仁等中藥材;屬於寒熱夾雜型的患者,治療上宜瀉熱,溫臟補虛,適合使用烏梅肉、桂枝、人參、黃柏、川椒、細辛、黃連、附子、乾薑、當歸等中藥材。
張醫師指出,屬於濕濁困脾型的患者,治療上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適合使用半夏、陳皮、茯苓、生薑、炙甘草等中藥材;屬於脾腎陽虛型的患者,治療上宜溫補脾腎,澀腸止瀉,適合使用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薑、大棗等中藥材。
屬於肝旺乘脾型的患者,治療上宜疏肝理脾,祛濕止瀉,適合使用白朮、白芍、陳皮、防風、甘草、枳實、柴胡、白芍等中藥材;屬於陰虛腸燥型的患者,治療上宜增液潤燥,潤腸通便,適合使用玄參、麥冬、細生地、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陳皮等中藥材。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