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個極常見的病證,可是中醫治療便秘卻寓有豐富的內容。
諸病之愈 貴在一通
中醫認為,通瀉大便並非單純的對證療法。有許多疾病往往在病理上直接或間接地與大便秘結有關,治療時投以通瀉藥,名為通便,實質上是促使病邪(燥、火等)排出體外,真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例如,滿嘴口舌潰瘍,或牙齦腫痛蘊膿,累用清火消炎藥亦難以收效,倘正確辨證,抓住口苦,口臭,便秘,苔黃膩,脈滑等特徵,診斷為心胃火炎、胃腸積熱上蒸。處方以黃連、黃芩、山梔、連翹、薄荷、竹葉、生甘草等清泄心胃之火,配大黃、芒硝瀉胃腸積熱由大便而泄,常獲良效。又如高血壓頭劇痛,伴面紅目赤、心煩失眠、情志暴躁易怒,大便秘結,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有力。按辨證乃屬肝火上亢,大腸蘊熱。治以龍膽草、黃芩、山梔清肝瀉火,大黃、芒硝、蘆薈瀉熱通便。藥後不僅頭痛等證緩解,血壓亦隨之趨於正常。再如急性眼結膜炎,目虛腫痛,伴有頭痛、便秘,亦可用瀉肝降火,瀉熱通便法而獲卓效。總之,凡頭、目、口、舌諸火熱證,瀉熱通便而導熱下行,確有釜底抽薪之妙。
外感熱病,病人體溫達40℃左右,面赤氣粗,口渴引飲,神志昏糊,甚至譫妄、驚厥,兼有燥便內結,腹部梗滿;苔焦黃起芒刺,舌質紅,脈滑數有力。據《傷寒論》理論,此屬陽明腑實證。治療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朴,以急下腸中燥熱結滯。瀉下之後,高熱顯退,神志亦清。此法用於腦震盪神志昏迷、病毒性腦炎、中毒性休克等病,常能力挽狂瀾,化險為夷。另有肺熱咳嗽、氣喘、咯痰黃黏,兼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脈滑者,常根據肺移熱于大腸的理論,予以石膏、黃芩、山梔、桑皮、地骨皮、葶藶子、竹瀝、半夏等清肺化痰藥,加入大黃、枳實、厚朴等行氣通腸之品,可助其肺氣肅降而咳喘得止,療效倍增。類似病例,不勝枚舉。
巧妙配伍 相得益彰
中醫應用通瀉藥,既不輕易妄投,用之也十分講究。拿通瀉要藥大黃來說,其炮製、劑量、配伍之異,效用截然不同。生用、劑量重,煎時後下,或沸水浸泡沖服,攻下之力峻猛;經過酒制,或少量用之,則性緩而潤腸。單味大黃,有時用之也未必能瀉,倘配芒硝,則有瀉實潤燥之功;得枳實、厚朴,則收行氣瀉實之效。即使大黃、厚朴、枳實三味相合,各自用量的偏重、方義、效用也不同。重用大黃,方曰“小承氣湯”,主要攻下腸中實熱氣滯,腹部脹滿之便秘;重用厚朴,名為“厚朴三物湯”,著重治實熱內積,氣閉腹痛;重用厚朴、大黃,喚做“厚朴大黃湯”,以咳喘、痰飲壅盛兼有腹脹,便秘為其主證。
大黃、芒硝、厚朴、枳實之類雖擅攻下,但有損傷脾胃之弊,故不可久用或濫用。如脾胃氣虛者,縱然腸中有實滯而便秘,亦不可一意行攻。此時若以黨參、黃芪、白術等益氣補脾之品,酌情選配一些通瀉藥,攻補兼施,標本同治,每獲良效。又如脾胃津液虧損,腸中燥便內積者,中醫形象地喻其為“無水行舟”。若以生地、麥冬、玄參等滋養津液,合大黃、芒硝以潤燥通腸,兩者相輔,恰如“增水行舟”。以上雖然僅以大黃、芒硝等藥為例,但從其配方用藥靈活多變,可以窺出中藥配用其妙無窮。
審因論治 以補為通
便秘服瀉藥,此乃普通的醫藥常識,似乎毋庸多議。然而,中醫治療便秘,有時並非求助於通瀉藥,卻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習慣性便秘,病久脾虛氣陷,用攻下藥非但不能治本,反可致脾胃更虛。倘用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等益氣升陽之品,則可升清降濁而大便暢行。又如脾腎陽衰,脾失運化之便秘者,若以附子、黨參、白術、乾薑、甘草、紅棗、半硫丸(成藥)等溫補脾腎,亦可鼓舞脾腎陽氣,提高大腸蠕動功能,使便秘通過治本而解。這兩種以補為通的治法,又曰“塞因塞用”,屬於中醫的獨特治法——反治法。
上述諸例,雖以“通便”為題,然而從中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特色。
公告版位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71號
電話:(02)25584291 25591041
傳真:(02)25596123 營業時間: 星期一~星期五 9:00~20:00 星期六9:00~19:00
- Aug 17 Wed 2011 20:13
中醫對便秘的診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