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急性膀胱炎常見溼熱蘊毒影響氣化力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1/09/13

調整字級:





膀胱炎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任何細菌侵入尿路均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是大腸桿菌。細菌可能侵犯到腎臟、膀胱或其它尿路而造成發炎現象。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一般正常狀態下,泌尿道應該是無菌的,但是在肛門區域的細菌,很容易經由尿道逆行到膀胱。雖然膀胱應可以自行將細菌清除;但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讓細菌停留在泌尿道內,造成感染。膀胱炎可能會在性伴侶間交互感染,還有婦科手術及月經後等影響。

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大約八成到九成的泌尿道感染,是一種經常出現在直腸的大腸桿菌所造成的感染途徑,可以有直接感染、淋巴道感染、血行感染和上行感染等;而尿路梗阻、妊娠、尿道畸型或功能缺陷、糖尿病等則為反覆尿路感染發生的不利因素。

患者可見尿液混濁,尿中有膿細胞,偶有血尿。慢性期程度較輕,如伴有結石、畸型等梗阻因素,應作進一步檢查。

急性膀胱炎常見「溼熱蘊毒」症候。中醫師陳曉鈞表示,濕熱蘊毒也就是因為濕熱過盛,加上身體受外邪感染,影響膀胱的氣化不力,造成排尿急、疼痛,小便有灼熱感。中醫治療應配合袪溼熱、解毒調養。

陳曉鈞表示,急性膀胱炎溼熱證中醫辨證用藥,針對「溼熱蘊毒」型,主要多為濕熱蘊結下焦,造成膀胱氣滯不暢,因此小腹會拘急墜脹感;濕熱蘊毒也會影響到腎,而造成腰痛、腎區出現扣擊痛。治療原則應採取清利濕熱,搭配解毒方式,藥方可用八正散加減,可加紫花地丁、茅根、蒲公英。

陳醫師表示,還有「肝經濕熱下注」型,表現可見肚臍痛,口苦咽乾、小便淋澀。伴隨目眩耳鳴、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數。治療原則應採取袪濕熱,通水道,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以及「下焦濕熱」型,多見邪毒殘留未改善,因此小便會有灼熱感,或有微痛;加上脾腎又虛者,常見水濕停積在體內,而影響下肢浮腫,治療原則應採取培補脾腎,輔以清濕熱,可用四君子湯加減。


引用網站: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