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2012/07/14

調整字級:





脂肪肝中醫調養要辨別體質。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理事羅明宇表示,此症病位在肝,與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通常脂肪肝的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當藉由理學檢查發現此症時,要辨清體質的陰陽虛實,及早對症治療。同時應搭配脾胃的調養,因為脾虛也是脂肪肝的發病基礎,肝脾在生理病理上都相互影響。以及搭配飲食的控制才能避免病情惡化。

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中醫對脂肪肝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健康檢查結果來診斷,許多人通常是患者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脂肪肝才來就診。臨床症狀表現可能出現:輕度乏力疲弱、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不適、肝區隱痛等症狀,或在舌尖口角部位發生潰瘍發炎,皮膚出現瘀斑、四肢麻木或感覺異常等病狀體徵。中醫治療脂肪肝主要從祛除病因、調整飲食、藥物治療等幾個方面來進行。

陳萍和表示,中醫治療脂肪肝,以祛濕化痰為原則,辨證應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不同類型的脂肪肝病情,要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氣鬱濕阻型」者,表現可見右脅脹滿,形滿倦怠,食少納呆,噁心噫氣,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應採取疏肝解鬱、健脾化濕,藥方可用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等加減。

若屬「氣滯血瘀型」者,表現可見脅下癥塊,固定疼痛,按之堅硬,腹大堅滿,青筋顯露,面部黧黑,頭頸胸部赤縷紅絲,舌質黯或有瘀斑,脈弦澀。可配合疏肝養血,活血化瘀,藥方可用復元活血湯加減。還有「痰瘀濕熱型」者,症狀可見右脅灼熱疼痛或脹痛,口乾且苦,噁心欲吐,面紅目赤或目黃身黃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可配合祛濕化濁,清熱解毒,藥方可用茵陳五苓湯、龍膽瀉肝湯等加減。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近年有關藥理研究也已發現和證實,許多中藥及其複方對脂肪肝的治療有重要的藥理作用價值,如澤瀉、丹參、決明子、何首烏、山楂、大蒜、枸杞子、柴胡、白朮、鬱金、薑黃、當歸、絞股藍、綠茶等。當肝功能受到控制的同時,一些相關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醫師強調,中藥治療是脂肪肝治療的手段之一,但根據不同的病因,自身合理的飲食調整、增強體能運動、戒酒等都非常重要。

羅醫師表示,脂肪肝的康復,不能急於求成,要有耐心,通常要能從超音波觀察中發現脂肪肝的有效逆轉,大約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且一些患者如果在治癒後又放任自己,未確實從生活中養生做起,也易有復發或又繼續加重的現象。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