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症狀嚴重者,常見腸道嚴重翻絞不適。中醫師彭美婷表示,腸躁症最大特徵是就是腹部的絞痛合並腸道功能紊亂。經常與精神情緒壓力等心理方面誘發相關。尤其是喜歡吃吃冰冷、油炸物等損耗脾胃陽氣,消化功能較弱的體質者,是常見好發族群。
中醫師彭美婷表示,腸躁症症狀包括肚子痛、脹氣、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臨床上,反覆腹痛不適每月至少三天、持續半年、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改變、解便後症狀緩解等可診斷為腸躁症。在台灣約有兩成的人罹患此症,尤其以生活步調緊張的上班族多見。
此外,腸躁症的患者會發現在緊張的情緒下其症狀和發生頻率會加重,多與精神情緒壓力等心理方面息息相關,而非單純生理的問題。因此,平時易緊張就跑廁所的肝鬱者、或是常常應酬多,吃消夜,喝酒,愛吃冰冷油炸物等損耗脾胃陽氣者,消化功能較弱的體質為腸躁症的好發群。
彭醫師表示,中醫認為,腸躁症患者多因情志影響,肝鬱明顯,氣機不暢,肝脾不和,及飲食習慣差,脾胃虛弱,消化失常所造成;病位雖然在大腸,但也與肝膽的疏泄功能、脾胃的運化功能和升清降濁功能失調有關。
早期多屬實證,以肝鬱氣滯為主。之後則發展為脾虛失運,而肝鬱脾虛明顯。後期發展因病程時間一久,則氣血化源不足,腎氣失充則為脾腎陽虛。
中醫治療腸躁症可分三類,彭美婷表示,腸躁症用藥可幫助舒暢患者鬱結的情緒,放鬆神經肌肉,調整腸胃功能。若病程遷延較久,損及腎氣,可加入補腎陽藥方來加強調補。
彭美婷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肝鬱脾虛」者,常見情緒焦慮易緊張,易發脾氣,常常腹痛腹脹或嘆氣,腸子常常鳴響腹瀉,腹瀉後或排氣後腹痛則減,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或每因精神刺激而加重,舌紅苔少,脈弦。應配合舒肝解鬱補脾胃。藥方可用痛瀉要方,合消遙散加減。
若屬「脾虛濕盛」者,患者可見吃不多但是容易腹脹氣,常覺倦怠乏力,腹瀉後馬桶常見不消化食物,面色較萎黃,舌淡苔白或膩,脈細弱。治療可配合健脾胃滲濕。藥方可用參苓白朮散及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脾腎陽虛」者可見怕冷常四肢冰冷,面色淡白,小便量多色白,夜尿多,大便次數增多,變軟或稀,或清晨腹部疼痛,腸子鳴響然後水瀉,瀉後則腹痛減,舌淡胖苔白,脈沉細。治療可配合溫腎健脾,固腎止瀉。藥方可用四神丸為主。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