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之中醫療法


分享



高血壓病之中醫療法


一、前言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記載,也沒有等同的中醫病名。大部分醫家均認為高血壓病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病理生理過程,不是單一因素,而是由個體、精神、飲食、勞欲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與西醫的心血管因素理論不盡相同。體質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稟賦不足、臟腑虧損等為發病的內因,過度精神緊張或強烈精神刺激是發病的常見因素,嗜食肥甘或飲酒過多也是重要病因。
二、關於病因病機的認識 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從中醫的觀點認為:高血壓常因人體的陰陽平衡失調而致肝火上升,肝陽上亢, 嚴重時甚至中風、生痰等病變。從風、火、痰、瘀論述,強調機體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認為風火交煽、痰濁壅實構成本病的標實。至於高血壓的病位,主要為肝、腎兩臟,病位在肝,根源在腎。肝與腎的陰陽失調是基本發病因素。多認為本虛標實、腎氣虧虛、精髓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進而導致五臟功能失調,是其核心所在。也有認為肝腎陰虛、心陽虛損為發病之本。還有認為老年高血壓病以陽虛為主,兼見陰寒氣逆或水氣上逆。亦有醫家根據張錫純臟腑之氣有升無降,則血隨氣升者過多,遂至充塞於腦部的理論,提出病邪入腦是高血壓病的主要病機。
但是,從臨床多數患者的發病情況以及多數醫家的意見來看,體質的陰虛陽亢是本病的基本病理。風、火、痰、瘀,包括氣血升降失調則是其標。心陽虛、腎陽()虛、陰寒氣逆、水氣上逆則為其繼發表現,是部分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在一定階段或晚期主要病理發生轉化或兼併夾雜趨於複雜所致。
三、辨證分型治療 中醫並無「高血壓」的病名,中醫治療主要是根據病人體質,結合四時變化,掌握臨床,辨證論治。綜合許多醫家對高血壓的辨證分型,以陰虛陽亢型為最多,其次為肝火亢盛、陰陽兩虛、痰濕壅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肝陽化風等証型,其他還有氣虛血瘀、血瘀水停、肝鬱氣滯、痰熱相煽等。隨著高血壓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辨證分型也更加全面和客觀。常見的是中醫證型除與血壓變化結合辨治外,還聯繫血脂指標、血液流變學、微循環、體外血栓形成、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過氧化脂質、動脈硬化指數以及血管活性物質的變化進行宏觀、微觀辨治。即使是傳統的舌、脈診,也引入客觀量化評定,更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這有助於臨床療效提高。
中醫治療高血壓注重整體的調整,使身體陰陽氣血恢復平衡狀態,預防倂發症, 達到治未病的效果。在臨床上治療高血壓常見的證型有以下幾種:
()外感感冒引起高血壓 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病都由感冒所引起,因為感冒血管收縮,而引起血壓高,表現的症狀有頭痛、暈眩、耳鳴、肩痠、頸痠等。但這只是暫時性的,等感冒好了血壓自動恢復正常。所以不能小看感冒,有病要及早治療,不要拖延太久,久病不易治。
()肝陽()上亢 多由素體陽盛,或怒動肝火,或氣鬱化火致使肝陽亢盛,多見於急進型高血壓。陽主動、主升,肝陽上沖,肝熱生風,清竅受擾而致發病。主要症狀:頭痛、頭暈、頭脹,目赤面紅,急躁易怒,口苦便秘,尿黃赤,舌苔黃,脈弦數有力。表現為肝陽上亢,陰陽氣血不平衡症狀。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陰虛陽亢 多由平素陰虛,或久勞傷陰,或久病耗陰等導致肝腎陰虛,肝陽偏旺,肝風內動而發。主要症狀:頭暈目花,頭重腳輕,或偏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面部陣陣烘熱,或兩手顫抖,下午手心發熱,午後及夜間口乾。舌質紅、苔薄白薄黃或無苔,脈細數。治法:養陰潛陽、柔肝息風。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
()痰飲()上犯 素體肥胖或恣食肥甘,傷於脾胃,中濕不化,濕聚生痰,痰濁壅盛,脾壅肝鬱,可致肝風夾痰上擾而發病。另一方面,痰濁流注經絡,影響氣血運行,亦可致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主要症狀有頭痛頭昏,或眩暈而見頭重、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身重睏倦、肢體麻木、苔白膩。大多見於形體肥胖的高血壓病人,中醫所說的痰包括血脂肪、膽固醇等,血脂肪、膽固醇若過高也易引起瘀血,若嚴重時易引起腦阻塞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治療要配合活血化瘀的藥。
()心腎不交 因為失眠易引起虛火上升、心悸等,因而使血壓升高。多由素體心腎陽虛、心血不足所導致。主要症狀:心煩不寐、心悸不安、夜寐多夢、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可用滋腎養心法,如:天王補心丹,酌加女貞子、五味子之類以養陰清熱安神。在臨床實踐中,對高血壓病主張辨證以虛實為綱,分析不同的病因病機,確立相應的治療大法。一般來說:偏於實證者,多由素體陽盛,肝氣偏激,或七情所傷,憂鬱惱怒過度,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以致肝失疏泄,陽熱亢盛,或化火、生風,或傷陰、耗血,或釀痰、致瘀,形成以肝火熾盛、肝陽上亢為主要證型,兼夾風、火、痰、瘀等以實為主的病因病機。偏於虛証者,多因年高體衰,腎虛精虧,虛陽失潛,或陰虛及陽,以致陰陽失衡,水火不濟,形成以陰虛陽亢、陰陽兩虛為主要証型,兼夾痰濁上逆、陽虛水泛等以虛為主的病因病機。


四、結語 在高血壓病的病理演變過程中,陰陽虛實可因病程的階段不同,而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病程早期以實證為主,但並非肝陽上亢一端;痰濁中阻、瘀血阻脈、沖任失和、肝氣郁滯等亦為常見。治當以上亢者平之、潛之;痰阻者燥之、化之;瘀血阻脈者,通之、活之;沖住失和者,調之、和之;肝鬱者達之、疏之。在病程晚期,以虛為主、虛實兼雜。當根據氣血陰陽的虛損不同,採用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補氣生血、補氣助陽諸法。並結合兼夾病邪的性質,採用相應的祛邪之法。總之,高血壓病機在於陰陽失調、氣血失和,而非是肝陽上亢。調和陰陽、暢達氣血,升者治以降、降者治以升,結者治以散,寒者治以溫,熱者治以寒,使陰陽和調、氣血沖和,則高血壓病諸症自可痊癒。
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病,以血壓升高為標誌;以頭痛、頭暈等為主要臨床症狀。但是,頭痛、頭暈並不等於肝陽上亢或陰虛陽亢,更不能將血壓升高和肝陽上亢等同起來。臨床高血壓病有虛有實:虛者為肝腎陰虛、腎精不足、腎失溫煦等。實者,有痰濁、瘀血、氣滯、肝陽、肝火等。臨床高血壓病人,多發生於中年以後,常有腰膝酸軟、不耐勞累、夜尿頻多、氣短乏力、面色虛浮等症狀,尤其是形體肥胖的高血壓病人。這些都是精氣內奪、氣不化精、痰濕內停的表現。肝陽上擾清竅可致頭痛、頭暈;精不足,髓海失充;血不足,腦脈失養;氣不足,清陽下陷;痰濁中阻,清陽不升;瘀血阻絡,氣血不利,亦可致頭暈、頭痛。可見頭痛、頭暈病機多端。臨床施治,當詳辨虛實,調和陰陽,暢達氣機,使氣機升降有節,陰陽調和、血脈通利,諸症自可痊癒。
許多醫家對高血壓的病因、病機特點認識,多認為本虛標實是共同點。筆者認為:高血壓病機複雜且病理機制也並非絕對的單一,本虛標實同在,只是偏重的不同。患者機體狀態不同和疾病階段不同,往往個體差異很大,因而辨證上單純以肝為主,或以腎為主,皆不可偏止。瘀血、痰阻在高血壓發病中的作用也受到高度重視,並有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瘀與痰濁的存在和作用。另外,血流供求失衡是本病的深一層本質,臨床症狀就是其本質的外在反應。所有這些都說明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在不斷提高和深入。
五、參考資料 史大卓、李立志編,《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心腦血管病》


何彥頤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