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乾燥綜合症》健脾益氣 增體內津液調理


◎記者鄭綿綿/專題報導 2011/12/03

調整字級:



中醫治療乾燥綜合症,可配合增加體內津液調理。中醫師表示,整體而言,主症之一常見的皮膚乾癢,臨床經常用滋陰生津之品,津液充裕則能潤澤皮膚,臟腑得以濡養則燥熱自除。在臨證中還應注意以何臟腑虛損為主,隨證加減才能取得良好的改善效果。

中醫師李明哲表示,乾燥症候群臨床常用的方劑如有六味地黃丸、四物湯、加味逍遙散、大補陰丸、白虎加人參湯等。如眼睛乾澀,常加用枸杞、菊花、木賊、谷精草、夏枯草、蟬蛻、熟地、女貞子、山藥等藥。若口乾舌燥,常加用玄參、天花粉、麥門冬、生地、沙參、知母、石膏等藥。若皮膚乾癢,常加用蟬蛻、防風、當歸、白僵蠶、全蠍、地龍等藥物。

李明哲說,針灸治療部分,眼睛乾澀常用合谷、太衝、睛明、太陽等穴。鼻子乾澀常用迎香、上迎香、合谷、太溪等穴。皮膚乾癢則常取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等穴進行調理。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燥邪犯肺型」者,多見於乾燥綜合症早期。臨床表現可見口鼻乾燥,眼乾少淚,牙齦腫痛,乾咳無痰或痰少黏稠,難以咳出,常伴發熱,周身酸楚,尿赤便結。舌乾紅,苔薄黃,脈細數。治療以清燥潤肺止咳為原則,藥方可用清燥救肺湯加減。若屬「肺胃津傷型」者,症狀表現為口乾少津,唇舌破潰,易患感冒或咽乾口燥,乾咳少痰,可伴發熱、便秘,舌紅苔薄質乾,脈細數。治療應清肺益胃,滋陰生津,藥方可用沙參麥冬湯合竹葉石膏湯。

羅明宇表示,還有「心脾兩虛型」者,表現為面黃少華,頭昏目澀,口鼻乾,疲乏無力,焦慮煩躁,失眠多夢,肌膚毛髮枯燥,舌嫩紅少津,苔少,脈細。治療應滋陰潤燥,養血安神,藥方可用黃連阿膠湯加減。而「肝腎陰虛型」者,表現可見眩暈耳鳴,口乾目澀,視物模糊,腰膝痠軟,形體瘦削,煩熱盜汗,睡眠少多夢,舌紅苔少,脈細數。此證多見於病情較重者。治療應滋補肝腎,養陰生津,可用明目地黃丸合大補陰丸調理。

以及,「氣血瘀阻型」者,臨床表現為口乾咽燥,眼乾目澀,皮膚枯糙,肌膚可見結節紅斑、皮疹,腮腺腫大,四肢關節疼痛或活動不利,舌質暗,少津或有瘀點,脈細澀。治療應配合益氣活血,化痰祛瘀用藥。

羅醫師表示,津液少常是因為脾氣虛、不能化生津液造成。因此,可藉由健脾益氣來化生津液,通達陽氣,使人體的津液隨陽氣散佈全身,使臟腑、肌膚以及口、眼等得到滋潤,如果再配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劑,不僅能明顯地改善患者口乾、眼乾、關節疼痛等症狀,還可以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在臨床上,具有健脾功效的中藥主要如有黃耆、茯苓、白朮、山藥、甘草、枸杞子、龍眼肉、西洋參、麥冬等。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