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2/03

調整字級:




笑紋內的迎香穴,是鼻病治療常用穴,附近的鼻通穴也建議多按壓,中醫師張雲鵬在一場講座中指出,雙手洗淨搓熱後,從迎香沿鼻唇溝向著鼻翼的方向輕輕按壓,按摩盡處即是鼻通穴,按到鼻通穴時,停留1秒即放手,通常會略有痠脹感,重複約30下,每日1~2次即可。

中醫師張雲鵬表示,治療五官科或鼻病,民眾常聽到的是風池、合谷與迎香3穴,而迎香附近的鼻通穴其實也適合按壓。按摩這些穴位前都建議先洗手、搓熱,並剪短指甲。

其它呼吸道疾病預防穴位方面,醫師指出,包含手掌的魚際、手腕的太淵、手肘的曲池三穴均常應用。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赤白肉際,散紋中。太淵取穴時則須仰掌,腕橫紋上,於橈動脈橈側陷中取穴。曲池則是屈肘部,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取穴。接著指壓按摩陽白、絲竹空、太陽穴,沿眉上至陽白穴,再下移至絲竹空穴,往後按至太陽穴,再前回承泣,四白穴。

臨床上改善鼻病症狀最常刺激的穴位仍是合谷穴與鼻翼兩側的迎香穴。迎香穴則在鼻孔之兩旁約5分,笑紋內取之,壓之有痠麻處是穴位。

經常鼻癢、鼻塞的過敏患者即使在緩解期時,不少都有怕冷、易感冒;食慾不振或腹脹等現象。中醫師張雲鵬指出,通鼻竅,潤肺化痰茶飲、藥膳輔助改善,同時能緩解氣虛多汗、流鼻涕的問題。

張雲鵬提到,茶飲常用藥材有粉光參、黃耆、白朮、防風、川貝母及辛夷等,溫服幫助散風寒,潤肺。呼吸道不舒服時,中醫可以粉光參、珠貝磨粉做為藥膳茶飲的基本材料,但及正在發燒、感染者必須審慎使用。

粉光參等藥材有助補肺降火,除煩倦,對有虛火者較適合,經過適度搭配可增強體力,有助預防呼吸道不適。坊間藥膳亦有以茯苓、貝母清熱潤肺止咳食療,不過,較為虛寒的喘咳亦不適合過度攝取。茯苓具有健脾利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美容的作用;含茯苓多醣有助調節免疫的效益。川貝母則為止咳化痰、平喘、清熱潤肺的作用。藥材相互搭配,其清熱潤肺、生津止咳平喘的效益加強。

這類患者的適合藥膳方面,可用淮山或新鮮山藥、芡實、蓮子、薏仁,茯苓煎煮;搭配適量排骨或肉、豬肚煮湯食用。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元參藥行 的頭像
    乾元參藥行

    百年老店-乾元參藥行的部落格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