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6/12

調整字級:





顏面神經患者常有嘴巴歪斜、口水外流、眼睛閉不緊等症狀。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醫師表示,患者發病前常有很像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症狀,為人體正氣不足、絡脈空虛,以致風邪乘虛而入,造成痰瘀痺阻、筋脈失養所致。

陳朝龍醫師指出,古代早就有顏面神經麻痺的相關記載,古籍《黃帝內經》有云:「足陽明之經……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醫林改錯》也指出,「若壯盛人,無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風邪阻滯經絡之症。經絡為風邪阻滯,氣必不上達,氣不上達頭面,亦能病口眼歪斜。」

因此,傳統中醫稱顏面神經麻痺為面癱、口眼喎斜、口僻、吊線風,屬於中醫「中風」的範疇,這種病症的觸發因素可能跟風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經不穩定而引起局部神經營養血管痙攣有關,進而導致神經缺血水腫、脫髓鞘,甚至軸突變性等。此外,生活壓力過大、體力透支、感冒,也會造成肌肉僵硬、頸項強直,為顏面神經麻痺的誘因。

在急性期階段約有半數患者在耳垂後下方或下頜角後會有疼痛的現象,經過數個鐘頭甚至一到三天後,也會出現患側前額皺紋消失、眉毛下垂無法上揚、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等症狀,甚至於微笑時嘴角會出現歪斜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患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閉目時,會因為眼球轉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緣的鞏膜;鼓頰和吹口哨時,常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

進食的時候,食物殘渣往往滯留於病側的齒頰間隙內,並常有口水淌下來;由於淚點隨下眼瞼外翻,致使淚液不能按照正常引流而出現外溢的情形。

針灸療法相當適合用來治療顏面神經麻痺,陳朝龍醫師表示,效果可以用立竿見影來形容,針法以散風通絡、調理氣血為原則,多在患側取穴,常取四白、人中、攢竹、足三里、內庭、合谷、太衝、迎香、地倉、頰車、絲竹空、翳風、陽白等穴位進行治療。

也可以選擇使用電針,電針具有持續性刺激的好處,能夠加強行氣活血的效果。

四白穴位於人體面部,雙眼平視時,瞳孔正中央下約二釐米處;人中穴位在鼻子與上唇間,靠近鼻子之三分之一處;攢竹穴位於人的臉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的地方;內庭穴位在腳背第二趾、中趾縫上凹陷處;合谷穴位在手的虎口部位之肌肉隆起處。

太衝穴位在腳背第一、第二趾縫上一‧五寸凹陷處;迎香穴位在鼻翼旁、法令紋處;地倉穴位於人的臉部,嘴角外側,往上可對到瞳孔;頰車穴位在咬肌隆起處,當人用力咬牙時,下巴兩側微微鼓起的地方即是;絲竹空穴位在眉毛外端凹陷的地方;翳風穴位在人的耳垂下凹陷處;陽白穴位於眉毛中央上方約一寸處。

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當使用局部電針刺激來治療面神經麻痹時,使用上應注意刺激的強度,以局部不出現發僵、發緊的感覺比較好,以免影響面神經麻痹的恢復,甚至於導致臉部出現肌肉痙攣的情形。

此外,也可利用皮內針扎臉部的肌肉起止點,部位約在攢竹、翳風、陽白、肩井等穴位附近,用皮內針的好處在於既可鞏固療效,又有持續治療的效果。肩井穴位在人的肩膀兩側,也就是脖子與肩峰的中點。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