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品又名粉草、甜草、美草、蜜草。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及根莖。主產於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曬乾。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功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袪痰止咳、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 脘腹、四肢攣急疼、痛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列性。炙甘草功能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脈結代等症。臨床應用一般需經淨制、切制或蜜炙後用。現代研究結果表明,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次酸、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類化合物、皂苷等成份。具有抗潰瘍、解痙、促進胰腺分泌、保肝、抗炎、抗病毒、抗菌、抗癌、降脂、抗心律失常、止咳平喘、袪痰、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 (1,2,3,4) 。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胃、肺、心經 (1,2,5) 。


【功效】益氣補中,袪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1,2,5) 。


【應用】


1 . 用於脾胃氣虛,不能運化,納谷不香,大便稀溏,倦怠乏力,可以蜜炙甘草配黨蔘、白朮、茯苓等同用,方如四君子湯;若脾虛日久,中氣下陷,腹瀉不止,


或胃下垂,肛門脫出,則須與炙黃耆、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5) 。


2 . 用於心氣不足,脈結代,心動悸(心慌、心悸),可重用炙甘草,並配人蔘、生地、桂枝、阿膠同用,方如炙甘草湯;若屬心氣(血)不足,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可配人蔘、龍眼肉、酸棗仁、石菖蒲等同用;若婦女心虛肝鬱而發臟燥,則配生薑、大棗同用,方如甘麥大棗湯 (5) 。


3 . 用於咳嗽氣喘,無論外感內傷、有痰無痰、寒熱虛實,均可隨証配伍應用。


4 . 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熱淋澀痛,藥食中毒。治熱毒瘡瘍,用生甘草煎湯浸洗或熬膏內服,如配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可增加療效;治咽喉腫痛,單用生甘草泡水服,或配桔梗、板藍根、牛蒡子等同用;若心火上炎,口舌生瘡,小便淋 濿澀痛,常與生地、木通、竹葉配伍;解藥物、食物中毒,甘草是中藥中首選的解毒藥,可取大量生品單味或配黑大豆、綠豆濃煎飲服 (5) 。


5 . 用於脘腹、四肢攣急疼痛。治脾虛肝旺的脘腹攣急疼痛或陰血不足之四肢攣急疼痛,常與白芍藥同用,方如芍藥甘草湯。現臨床常用該方基礎,隨証配伍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肝炎、血管或肌肉痙攣等原因引起的胃痛、腹痛、脇痛、頭痛、小腿痛等 (5) 。


6 . 調和藥性。甘草在許多方劑中出現,除其本身的主治功用外,還因為它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能降低方劑中一些藥物的毒列之性以及對胃腸的刺激反應,並能藉其甘甜之味,矯正藥物異味 (5)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9g ;或入丸、散。生甘草性微寒,長於清熱解毒,宜用於瘡癰腫毒、咳喘、藥食中毒;蜜炙甘草性微溫,長於補中益氣和潤肺止咳,宜用於心脾氣虛、咳喘 (4) 。


【使用注意】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濕邪內盛而致胸腹脹滿、嘔吐、水腫者忌服;不宜大劑量久服,以免引起浮腫 (4)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