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尿失禁病機為腎虛、膀胱失調 可針藥齊治
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盈瀅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尿失禁,跟西醫有點不同,中醫認為,當人體全身的津液通過腎的蒸騰氣化、開清降濁後,將促使「津者」上升,然後散佈全身;「濁者」下降化為尿液,然後貯藏在膀胱裡面,當尿液累積到一定的量之後,就會自主地排出體外。由於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必須依賴腎功能。
張盈瀅指出,年輕時還不容易出現這種毛病,但是等到年紀大、年老體衰時,有些人的腎氣開始出現不足的情形,繼而失去封藏固攝的能力,最後膀胱失去控制力,導致尿液不隨意地溢出來,這就是尿失禁的基本病證。
當尿失禁的病機特點為腎虛、膀胱失調時,中醫治療原則是以內病外治作為基本原則,適合採用補腎益氣,助陽縮尿的藥物,同時針灸具有溫陽益氣作用的神闕、關元、氣海等三個強壯要穴,協同產生固尿、補腎益氣的作用,使症消病除。神闕穴位在肚臍之處;關元穴位在人的肚臍以下三寸(四指寬)的地方;氣海穴位在肚臍以下一‧五寸處,為人體元氣匯集處。
尿失禁的分型,傳統中醫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張盈瀅指出,臨床上,雖然還沒有一致性標準,但中醫對引起尿失禁的原因,結合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用虛實來進行劃分,尿失禁多因肺虛不能制下,以致於膀胱失去控制力,如果尿失禁為實證者,宜清熱瀉火。
張醫師指出,中醫認為,脾虛中氣下陷則尿自遺;腎虛不能溫化水液而尿出不知;肝腎陰虛,相火妄動,膀胱氣化失常,最後就失去控制;濕熱下注,壅滯膀胱,氣化失常,最後尿液自溢。臨床辨證上應首辨虛實,病位雖在膀胱,但與人體臟腑多有相關性。
實證患者多為濕熱下注型,通常會出現尿頻、尿急、尿失禁、小便有灼熱感、小便有澀痛感、尿液色黃赤或渾濁、小腹脹痛迫急,或伴隨發熱、口渴不喜歡多喝水、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治宜清熱瀉火。
藥方選八正散加減,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主治膀胱結熱、小便疼痛不順暢。藥材包括車前子、山梔子、瞿麥、滑石、大黃、萹蓄、木通、甘草梢、燈心草等成分。如果患者出現尿血者加生地、仙鶴草以涼血止血;患者出現尿黃淋瀝澀痛者加茵陳蒿、金錢草、海金砂以清熱通淋。
引用網站: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