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2/24

調整字級:





傳統中醫的四診為診斷疾病的基本方式,透過四診進行辨證。財團法人張釗漢疼痛醫療基金會張釗漢醫師表示,中醫的診法主要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的方式,四診合參,進而了解患者的體質屬寒或屬熱,以便可推斷病機,再依患者的寒熱體質選擇適合的中藥複方。

望診是透過視覺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局部表現變化等,以診斷病情;聞診是透過聲音或氣味,以進行診察患者的臟腑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等;問診是對患者進行有目的詢問,進而了解疾病起始、發展、症狀,以及疾病相關訊息;切診是透過切脈和觸按患者身體相關部位,以了解病情變化。

中醫師張釗漢指出,以寒性體質辨證為例,患者通常有臉色青白、無神、精神倦怠、少氣懶言、鼻子或皮膚過敏且早晚症狀較重、大小便頻繁、四肢冰冷、怕冷、受風寒後症狀加重、睡覺流口水,不喜歡喝水、喜熱飲、飲冷症狀即惡化、吃熱補則舒服且不口渴、舌質淡白、舌胖有齒齦、有潤苔、脈緊或細微無力(心跳無力)、肌肉僵硬等症狀,這些症狀從四診即可得知。

八綱為分析疾病的辨證方法,財團法人張釗漢疼痛醫療基金會張釗漢醫師表示,傳統中醫的辨證方式種類繁多,但台灣中醫辨證上最常使用的就是八綱辨證,也就是要辨體質的寒熱,只要掌握寒熱這個重要的辨證法則,則就能掌握辨證的精髓,進而改善體質,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醫師張釗漢指出,八綱是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寒熱分為寒證、熱證兩類,寒證患者通常會有惡寒喜暖、口淡不渴、臉色蒼白、舌胖苔白潤、脈遲、肢冷綣臥、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症狀;熱證患者通常會有怕熱、口渴喜冷飲、飲多、臉紅目赤、手足煩熱、大便硬、小便赤、舌紅苔黃而躁、脈數等症狀。

張釗漢進一步指出,不管是病寒或病溫,全部都是症狀的導火線,中醫真正要處理的是體質,而體質只有寒熱之分。表裡分為表證、裡證兩種,病在皮毛肌表的屬表證,病在臟腑的屬裡證,表證病情輕,裡證病情重,同樣的,治療表裡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熱體質。

虛實分為虛證、實證兩種,虛證患者通常病程較長、精神萎靡、目暝踡臥、聲低氣短息微、舌質淡胖有齒痕、脈細弱無力、喜按等症狀;實證患者通常病程較短、目張、精神亢奮、聲高氣壯息粗、舌質乾紅苔黃燥、脈洪有力、痛處拒按等症狀。虛證屬寒性體質,實證屬熱性體質。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元參藥行 的頭像
    乾元參藥行

    百年老店-乾元參藥行的部落格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