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逐漸變成典型的夏季天氣型態,這時候養生也要做一些調整。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從傳統中醫的立場來看,中醫認為,春季養生著重於肝,到了夏季就必須做一些調整,夏季養生著重於心,這時候養心有助於改善神志、血脈的狀態。
楊醫師指出,中醫所說的心跟西醫的心有所不同,中醫的心是指心主血脈或心主神志。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血脈都統屬於心,因為心可以推動血液循環,讓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地方,這就是心主血脈,這說法和西醫的心臟功能很相近。
但心主神志就跟西醫的說法有些不同,中醫認為,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等活動,人的精神狀態與心有關,而不是與大腦有關,所以才會有心神不寧的說法存在,但必須注意的是,心的神志與肝的情志不同,心的神志是指精神狀態,肝的情志是指情緒狀態。
楊淑媚進一步指出,夏季氣候炎熱,這時候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中醫認為,人體陰津將隨著汗液外泄而耗傷,而汗水跟心也有關係,因為汗為心之液,夏熱會促使人體毛細孔開泄,加上乘涼或飲冷的習慣,很容易就損傷到人體陽氣,所以必須避免讓陽氣受損。
值得一提的是,暑為夏季的主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所以陽邪容易耗氣傷津,倘若暑邪侵犯人體,這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毛細孔大開且多汗,當汗出過多的時候就容易傷津,所以民眾常會出現口渴喜飲、心煩悶悶、唇乾口燥、大便乾結、尿液變黃等症狀。
夏天飲食習慣要做一些調整。楊淑媚表示,因為在炎熱的夏天身體容易耗氣傷陰,加上暑熱容易影響脾胃,所以應多吃一些斂汗、利尿、開胃等食材,或是自行準備山藥蓮子粥,這也是不錯的養生藥膳食補方。
楊醫師指出,因為氣溫炎熱的關係,所以身體容易多汗,當人體損耗了大量的體液時,也會消耗掉各種營養物質,這時候有些人就會感覺到口渴、身體乏力,這是剛開始的症狀,傳統中醫認為,這代表身體已經開始耗氣傷陰,加上暑熱之氣也會影響到脾胃功能,以至於胃口變差、消化功能下降,因此,有必要做一些飲食上的調整。
楊淑媚進一步指出,夏季身體出汗多最容易流失體液,民眾可多吃一些斂汗食材,包括草莓、烏梅、葡萄、番茄、檸檬、鳳梨、李子、芒果等酸味食物,這些食物的酸味能斂汗止瀉,可防範因為身體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可以起到生津解渴的好處。
瓜類蔬菜多可解暑利尿,也是不錯的利尿食材,包括苦瓜、絲瓜、冬瓜、黃瓜等食物;在氣候炎熱的環境下,民眾通常容易感到身心疲憊、心情煩悶,以致於胃口也跟著變差,這時候可吃一些清除暑濕的開胃食物,包括空心菜、胡蘿蔔、花菜、洋蔥、山藥、包心菜、文蛤、莧菜、綠豆等皆是。
民眾可自行準備山藥蓮子粥,因為山藥、蓮子皆有健脾益胃的好處,可改善胃口不好的情形,需準備山藥50克、蓮子10粒、白米50克,把山藥、蓮子、白米加水後,一起煮成粥即可食用。倘若有便秘、感冒、火氣大者則不宜食用山藥蓮子粥。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