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9/04

調整字級:





腸躁症常見影響「脾胃虛弱」。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此症臨床上在排除掉屬於器質性病變問題,常見為慢性腸胃道功能失調,可配合中醫調理。若有脾胃虛弱問題,可配合從「健脾化濕」用藥著手調理。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腸躁症在排除可能器質性病變,如慢性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慢性膽道疾病後,通常可歸因腸躁症為慢性腸胃道功能失調,中醫調理及治療有不錯的幫助。整體而言,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腹痛和調整大便習慣,除了藥物、針灸之外,飲食調節與心理調適也非常重要。

陳醫師表示,腸躁症中醫治療須依據患者的臨床脈證,分清虛實、寒熱等主證兼證及症狀間的相互關係。如常見的「脾胃虛弱」證,患者表現可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發生排便次數增多,便溏軟或完穀不化,常夾有白色黏液,脘悶不舒,或腹部隱痛,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白,脈細弱。

治法應配合健脾化濕,藥方可用參苓白朮散(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參、甘草、白朮、山藥、大棗等)加減。

腸躁症可能出現「寒熱證」症候。中醫師陳偉坤表示,此症熱證較明顯的症候,常見大腸燥熱現象,可配合從「泄熱通便」用藥著手調理。若為「寒熱證」交替出現,治療原則應配合「平調寒熱」用藥。

陳偉坤表示,腸躁症寒熱證辨證用藥部分,針對「大腸燥熱」者,表現可見腹部脹滿疼痛,排便秘結,或便如羊屎狀,或一天排便數次卻排出不暢,面紅潮熱,汗多心煩,口乾欲飲,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可採取泄熱通便,藥方可用麻子仁丸(厚朴、白芍、枳實、杏仁、大黃、麻子仁)加減。

陳醫師表示,「寒熱錯雜」患者常見腹痛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大便雜有黏液,煩悶納呆,口乾,舌紅苔膩,脈弦滑。治法為平調寒熱,藥方可用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附子、當歸、黃柏、桂枝、人參、蜀椒等)加減。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