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9/07

調整字級: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熱衰竭主要是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中,流失大量水分又沒有補充所導致;老人、小孩或需暴露在戶外的人最容易發病。症狀包括通常會有大量流汗、臉色蒼白、脾胃虛弱、頭暈、頭痛、噁心、想吐、脈膊快與弱。而且又沒有進一步的處理,有可能演變成中暑。在緊急處理上,通常有這種現象發生時,要趕快將患者移到清涼處。脫掉緊身地衣物,蓋上清涼地布料。若患者清醒時,要多喝水。

中醫認為,容易熱衰竭者通常呈現「氣陰兩虛」體質,證見氣血虛、脾胃虛弱。

中醫調理熱衰竭,從補氣、滋陰著手。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在中醫的治療、改善這類患者的體質,要用補氣、滋陰的方式。以及適時配合養血、健脾胃。加強本身散熱功能,以及適當補充體內水分充足。

陳玫妃表示,在中醫的治療、改善熱衰竭患者「氣陰兩虛」的體質,要用補氣、滋陰的方式,及輔以養血、健脾胃。目的在提升自己本身身體的機能,有助於體內熱氣的代謝。一方面,滋陰的藥方,可以幫助補充身體體內的津液。臨床常用的藥方如有生脈飲,還有清暑益氣湯。

陳醫師表示,生脈飲組成為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有益氣、生津、歛陰止汗功能。適用於天熱多汗,損耗氣傷陰證。身體疲倦、氣短話少,咽喉感覺乾,口渴,脈虛弱者。方中人參性甘溫,益氣生津以補肺氣;麥冬甘寒、養陰清熱以生津為輔;五味子性酸收、歛肺止汗而生津為佐。因此,三味藥合用,可說是一補、一清、一歛。

而清暑益氣湯,組成含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白朮、陳皮、神麴、澤瀉、甘草、黃柏、葛根、青皮、麥門冬、當歸、五味子。有清暑熱,益氣生津功能。是補中益氣散的變化方,方中西洋參、石斛、麥門冬、甘草、粳米益氣養陰生津;黃連、知母、竹葉等清暑泄熱。因此適用於暑熱耗傷氣津證;可見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尿赤短少,疲倦氣短,自汗,精神差,脈虛數者。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