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10/03

調整字級:




秋燥症候常於秋天發生。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初起以病在肺衛且兼津氣乾燥為特徵,易影響皮膚乾癢或乾裂、容易乾咳嗽等問題。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秋季人體易出現一些乾燥症狀,如:乾咳、眼睛乾癢、皮膚乾癢脫屑、咽喉乾、排便乾結難排出等現象,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症。中醫古籍中提到,「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也就是春、夏季節容易有腹瀉等腸胃問題;而秋、冬易有因燥導致的疾病,調理以滋潤為主。

李醫師表示,整體而言,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熱病邪,初起以病在肺衛且兼津氣乾燥為特徵。所以最常見的秋燥症狀分別是皮膚乾癢或容易乾裂、容易鼻黏膜出血、容易乾咳、便乾或便硬、咽乾口乾或唇乾裂等;其中以皮膚乾癢最為常見。

秋燥症應避免誤用苦寒藥。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許多這類型患者,常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自行服用苦茶或黃連,想要退火氣,卻可能加重症狀。中醫調理用藥部分,應以滋潤肺津;辛涼發散為主。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在治療秋燥一系列的疾病,首先要避免的就是避免用苦寒藥,免得增加燥象,加重患處的不舒服。中醫治療部分,由於「秋老虎」氣候容易因為乾燥而傷害到呼吸道疾病,出現乾咳、咽喉疼痛、少痰等症狀,治療上會以「潤」為主。

李醫師表示,中醫強調,「燥者潤之」,古籍記載:「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可作為秋燥分別治法。臨床上秋燥症大多不使用溫藥,以免加重「燥象,而是給予滋潤肺津及辛涼發散的藥,如:桑葉、杏仁、玉竹、麥門冬等。同樣,如果出現了皮膚乾癢的情況,也必須使用滋潤養血的藥物為主,而非苦寒退火的藥物,否則愈使用,愈容易加重乾癢不適。

李思儀表示,避免加重乾咳,應少吃燥熱食物,尤其是小兒得少吃零食,皮膚癢的患者應遠離麻辣鍋,熬夜、飲酒等習慣,以免加重燥象。

李思儀表示,在自我保養方面,應儘量少吃燥熱食物,包括:燒、烤、炸以及乾的食物,尤其要提醒的是,家長應避免讓小朋友吃太多餅乾,門診就曾經有幼童咳嗽已控制很好,卻因為有天下午吃太多餅乾,而乾咳一整夜難眠。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給小朋友吃的零食,可能加重原先的疾病,食物的攝取要特別小心。

李醫師表示,在臨床上也常見皮膚癢的患者,在吃完麻辣鍋後癢到整晚難眠。另外,熬夜、喝酒也會加重燥象,這些也都是要避免。這類型的皮膚疾病,可依照醫師處方,選用當歸飲子的加減,來改善因秋燥所導致的膚乾、膚癢或膚裂的狀況。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