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澳洲最新研究發現,使用電針灸刺激間使穴、內關穴,或刺激列缺穴、合谷穴,或有助提升運動表現;若是在運動後三十、六十分鐘針灸內關穴、足三里穴,則有助身體緩和、復原。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輔助與替代醫學」期刊。研究人員分析四項臨床研究報告,想了解運動時針灸是否可以影響肌肉力量、血壓變化,或者在運動後,針灸能否幫助身體快速恢復穩定狀態。
澳洲西雪梨大學、雪梨大學研究團隊指出,這四項研究所用到的穴位包括百會穴、肩髃穴、手五里穴、內關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間使穴、列缺穴、合谷穴、光明穴、懸鐘穴、陽陵泉穴、曲池穴與太衝穴等十四個穴位。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內關穴與足三里穴。
四項研究報告中,有一項臨床實驗發現,以電針灸刺激間使穴、內關穴,或刺激列缺穴、合谷穴,會讓肌肉力量表現大大提升,血壓、心臟功能也都會明顯上升。
另有兩項研究報告指出,同時刺激百會穴、肩骨禺穴、手五里穴、內關穴、足三里穴與三陰交穴,或者同時刺激百會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曲池穴與太衝穴都無法提升運動表現。
還有一項研究報告發現,運動三十、六十分鐘後對內關穴、足三里穴施針,可減緩心臟跳動速度,並降低氧氣耗損,血液乳酸濃度也明顯減少,身體會復原得比較快。
研究作者表示,從分析結果來看,針灸對提升運動表現、修復身體機能確實有正面助益,不過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大型研究才能深入了解針灸效果。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