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辨證取穴 針灸減肥
來源:http://cm.39.net 



  單純性肥胖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調。血實氣虛,陰盛陽虧,氣血陰陽失調是肥胖病的病理改變之一,而脾胃功能失常是肥胖病形成的關鍵。若脾胃功能異常,則可致氣血失衡,陰陽失調,水谷精微異常布化,進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真元之氣不足亦是肥胖發生的重要環節。元氣損傷,三焦則不能行其正常職能,進而導致人體氣化和代謝功能障礙,發生肥胖。恣食肥甘酒醴、缺少勞作致肥亦不可忽視。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協作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若恣食肥甘酒醴,雖胃納盛,但脾運化功能受損,積久蘊熱,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全身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甚至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膏脂內蓄變為肥胖。
  此外,情志過激可致肥胖甚至消渴。心境愁郁,肝氣鬱結,脾胃納化功能受損,水谷精微代謝失調亦可導致肥胖。
  根據肥胖病病因病機,結合臨床實際情況可分為胃腸實熱、脾虛濕阻、真元不足和肝郁氣滯等四型。
  清瀉胃腸實熱
  消谷善饑是肥胖患者臨床上的主要症狀,此外還表現動輒易汗、口幹、口臭、便秘、溲赤等胃腸實熱症狀。針灸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處方曲池、合谷、足三裡、內庭相配,若以便秘等腸腑熱盛為主者配上巨虛或下巨虛。臨床上胃腸實熱型患者取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交替使用或必要時三穴聯合運用,則有明顯的抑制食欲,促進胃腸道蠕動的作用。針刺以後患者會出現雖饑不欲食或食量減少的效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輕度腹瀉。若胃熱引起食欲旺盛,口渴明顯者,胃經之穴梁丘,脾經之穴漏谷,陰陵泉也可配伍合用。若患者火熱之象明顯且合併心煩、面部烘熱,甚或表現為痰火上擾之眩暈時,則可于中脘、腕骨、合谷、豐隆、解溪、大都、厲兌、神門、少府等穴之中,每次選3~5穴配合運用, 針用瀉法或平補平瀉。胡津麗在臨床上以足三裡、內庭為主穴既可以起到抑制患者食欲的作用,又可改善其胰島素抵抗。
  平調脾胃功能
  脾胃功能一旦失常即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則氣血生化乏源,勢必導致氣血虛弱。按“損其有餘,益其不足”的原則,取脾胃二經相關腧穴足三裡、三陰交、內庭等穴,針刺補法或平補平瀉,使氣血陰陽得以調和。“沖為血海”,與足陽明胃經密切聯繫,其氣血輸注的重要穴位上、下巨虛和大杼均可配合運用,並配合血海、膈俞、隱白等穴,以調陰血偏盛狀況。若氣虛明顯者,針補足三裡、氣海、中脘等穴。衛氣源于胃中,並通過足陽明胃經上循輸布全身。衛氣與六腑、氣街和手足三陰三陽之標本有關。取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裡、上巨虛、天樞和任脈之中脘及四肢末端的井穴,可以治療衛氣澀滯不暢。
  補益元氣 通調水道
  元氣不足,主要由脾胃虛弱所致,其直接後果是通調水道功能受限,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治療當取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足三裡、足太陰脾經之合穴陰陵泉,配支溝、照海,以補益元氣,其次當取腹部之募穴,從陰引陽。
  疏肝理氣
  肝失疏泄則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治療在疏肝理氣的同時應兼顧脾胃運化功能,故取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任脈及背俞為輔,佐以陽明經穴。太沖、曲泉、俠溪、肝俞、足三裡,針宜瀉法。泛酸加胃俞,少寐加神門,見胃熱徵象者加刺內庭,女性患者月經不調加刺三陰交。
  胡津麗指出,針灸治療肥胖病取效的關鍵是辨證取穴,應該多經脈多穴位結合起來考慮問題。有些穴位不同證型看來似有重複,但由於配穴不同,手法有異,針刺治療作用也就不同。但在臨床中也應注意到併發症的有無,對療效也存在一定的影響。為了鞏固療效,應要求患者堅持治療2~3個療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