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5/14

調整字級:




脾腎陽虛體質需溫陽,才能改善身體不適。中醫師丁義江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例如肉桂、乾薑等,中醫認為可以大補元陽,但需確認體質才能應用,否則容易上火。

中醫師丁義江指出,脾腎陽虛體質有些腸蠕動慢,此時需溫陽藥材改善,才能促進排便,改善精神。但補腎陽藥物多在急性發炎痊癒後才考慮,這類藥物偏溫補,有助啟動人體自然修復機能。腎陽虛常有一系列的體質表現。全身容易怕冷、頻尿,或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白帶量多、色白清稀、無臭味,中醫治療常以溫補腎陽為主,常用如補腎陽方劑,搭配肉桂、附子、巴戟天等中藥來改善病患體質,但有熱證表現者則不建議任意服用。

面臨腎陽或能量不足的情形。若經中醫師診斷確為腎陽不足,除了中藥方劑,從食物攝取上改善體質不失為輔助改善身體機能的一種方式。溫補腎陽食物一般都是溫熱性較高的食品,如羊核桃、栗子、韭菜、木耳、芝麻、蝦、酪梨、桂圓、豬、牛,雞肉等。

舌苔白厚膩,通常是體內有濕的表現。中醫師丁義江指出,津液代謝失調就會產生痰飲溼邪等病理產物,通常會表現在舌苔與脈象上。

過度的水濕容易影響腸胃。中醫師丁義江指出,經常感到胃部脹悶、噁心,口中黏膩時,可能是出現中醫所說濕邪痰飲。除了腹部悶脹感外,患者常見的特徵是舌苔白厚膩,浮腫。依照中醫觀點,脾是主運化,即消化吸收,惡濕、宜升;相對來說胃是主受納食物、惡燥、宜降。

內外的濕氣都可能阻礙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內在的濕是指津液代謝異常阻礙人體正常功能的表現,醫師指出,如果大量飲用部分冰冷飲品,毫無節制,容易傷到腸胃功能,表現舌苔厚膩、胸悶、不思飲食、無力、黏膩不順、或腹瀉、四肢困倦無力,導致濕困。症狀往反反覆覆。

除了影響消化,中醫認為濕的問題也會影響皮膚狀況,醫師指出,整體來看,如果飲食不當,影響脾胃,產生濕困現象,加上外在逐漸轉為濕的環境,內、外交錯的因素導致人體感到不適,例如身體黏黏膩膩、發癢、食慾不振,甚至飲食後容易感到腹脹、噁心。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