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9/10

調整字級:





排便如水狀,次數增多即腹瀉,中醫師陳曉萱指出,如果經常清晨5、6點即跑廁所,經常腹瀉,卻又沒有特殊感染或病因,則很可能偏向中醫所說腎虛、寒濕體質,考慮以升提補氣、補腎療法為主。

中醫師陳曉萱指出,虛寒型患者主要為四肢冰冷、胃口欠佳,食生冷容易腹瀉,排便較稀,中醫稱「便溏納差」。很多民眾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腸胃跟著遭殃,中醫師指出,壓力、緊繃造成的腹瀉,到了後期,患者常出現清晨腹瀉,意即清晨腹痛,感覺腸蠕動劇烈,拉肚子後痛感便降低或消失。另有些偏虛型患者,面色萎黃、懶得說話、精神疲倦乏力,不愛運動、汗多,胃口差,排便稀或軟。濕型則愛吃肥甘厚膩的食物,身體較胖,排便稀溏。

對於消化吸收力不好,面色看起來偏黃或白的民眾,中醫常給予補虛、溫暖作用的藥方。清晨腹瀉或所謂五更瀉患者多數虛寒體質,大多數患者怕冷,後期會累及中醫所說的腎,可表現黎明腹痛,感受腸鳴,隨即拉肚子,瀉後痛感減低、自覺身體與肢體發冷,腰膝痠軟,中醫認為此屬脾腎陽虛證候。

醫師提醒,若偶爾出現清晨腹瀉,不必太擔心,若數天連續,較長期出現清晨腹瀉,建議找醫師診斷。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痙攣性腹痛中醫稱寒疝。中醫師陳曉萱指出,這類型患者腹部出現緊張性疼痛,冒冷汗,肢體發冷,脈沉緊。

中醫師陳曉萱指出,寒疝患者經常覺得腹部冷冷的,即腹脘寒痛,且四肢不溫,這類患者脈沉、遲且肢體困重乏力,舌淡苔白或膩。

腹脘寒痛,腸鳴叫且四肢不溫,舌苔白膩,可能是中醫說的寒濕內生。然而腹部常覺得冷的民眾不妨找中醫師診斷後決定用藥。中醫不會建議民眾單以一帖處方來應對所有的狀況。

對於小腹常覺得冷、手腳不溫,偏虛寒型的患者,中醫較常用溫補類處方;但燥熱,偏火氣大,屬血熱有火的民眾,服用這類藥易感不適。下腹感到不溫暖的民眾,屬寒凝或冷痛型的患者,比較適合溫補藥,但非適合體質者任意服用補藥也可能會不舒服。

有些民眾還會伴隨腎陽虛主要是指全身機能衰退,部分原因和體內分泌、能量代謝有關。據現代研究,和腎上腺功能低下有關。中醫所說的陽虛除了腎陽虛,還有所謂脾陽虛、心陽虛等。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