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11/12

調整字級:





多雨、潮濕的氣候容易誘發關節疼痛。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因為這是濕氣侵犯到關節,造成局部循環、代謝不佳,導致腫脹、疼痛。中醫認為氣候潮濕對身體的影響,認為這是一種「濕邪」造成的關節疼痛。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潮濕環境造成的關節痛,在中醫叫做「歷節風」;是骨頭關節痠痛的意思,即所謂的「痺症」。中醫強調在痺症,「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也就是在關節當中的某些物質不順暢,經絡循環不佳,便會導致疼痛。因為濕氣所導致的關節疼痛,通常痛在某處,在某個定點較不會移動,又叫做「濕痺」。

醫師指出,處理原則上,用中醫治療的方法,就是用去濕的藥方來改善,去濕的藥方包括了「利濕」以及「散濕」;使關節、經絡的濕氣從體內代謝掉。同時,也要注意居住的環境,不要過於潮濕;可適當使用除濕機,將居住的環境,濕氣改善。

陳玫妃表示,一旦關節處被「濕氣」所控制,便會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不佳,因此一些組織裡的廢物、發炎的物質,便會積聚在那裏不易代謝出去。臨床上常應用利濕、散濕的藥進行調理。

把邪氣、發炎的物質、不好的東西,從體內利用利尿、發汗的方式,從體內去除掉。自然而然局部的病兆,因為經絡不阻塞,發炎的物質代謝掉了,關節處便不容易痠痛。另外,通常濕邪也會讓患者覺得「重著」的感覺;就是肢體的沈重感。除了利用去濕的藥方,還可加上活血、化瘀類的中藥,幫助疏通關節經絡的循環代謝。

陳醫師表示,中醫用藥部分,在去瘀、化濕類藥方上,可用如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肉桂、白朮),加上疏經活血湯。若有紅腫、熱痛,可用當歸拈痛湯(茵陳、羌活、防風、升麻、葛根、白朮、甘草、黃芩、苦參、知母、當歸、豬苓、澤瀉)。若患者證後夾有雜濕、熱的現象,則可用四妙散(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進行調理。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