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後側肌肉拉傷時,刺激承山穴(見下圖)能舒緩肌肉痙攣、疼痛。中醫師林舜穀在一場講座中指出,承山位於腓腸肌腹凹陷處,如同兩山中間的山谷,該穴的治療對於改善拉傷與抽筋症狀有一定助益。
肌肉疼痛不適,針灸往往有助改善,但旦牽涉關節面錯位,韌帶傷害,單純仰賴針灸,效果有限,必須由醫師調整關節面錯位,協助恢復韌帶穩定才有根本上的效果。
針灸、穴位按壓對於扭傷引發後續的肌肉緊繃、痠痛有幫助,例如慢性踝扭傷常伴隨著小腿或足根痠痛,醫師多會自腰臀的穴道開始放鬆肌肉、疏通氣血。若是偏腿肚的痠痛,可以揉拿腓腸肌,點按委中、承山、崑崙、太谿等穴道。
另以踝扭傷來說,輕度拉傷足踝輕微腫脹、疼痛,但關節穩定性正常,仍可受力不牽涉韌帶問題者,比較容易自行康復。而中度傷害則足踝已明顯腫脹,且因出血而變色,可能伴隨輕微韌帶撕裂。重度傷害則是足踝完全無法受力,踝關節不穩定,甚至可能合併骨折。
後兩者必須由醫師進行治療才能好轉。輕度受傷可在5-7天內恢復正常行走,中度傷害在2周左右恢復一般步行,但較嚴重的傷害通常需要至少2~3個月才能完全恢復正常。
強筋健骨緩解退化症狀,中醫常應用補肝腎藥材。中醫師林舜穀指出,中醫觀點認為肝腎與筋骨健康有關,所謂肝充則筋健,腎充則骨強,補肝腎中藥可入藥膳輔助強健筋骨。
林醫師指出,例如杜仲、巴戟天,肉蓯蓉(見下圖左起)等皆為強筋壯骨常用藥材,可適量搭配藥膳食用,若要長期應用補腎藥,還是建議先諮詢醫師。服用溫補肝腎的藥材,雖能緩解老化引起的筋骨不適症狀,不過有些人服用太多溫補、燥濕的藥方會上火,中醫師還是會仔細斟酌藥方,畢竟體質各異,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成方。
常有民眾認為某個病一定對應某個方,服用某種藥方,病就會改善。中醫師指出,中醫治病並非專病專方,或看到某種疾病便一定使用某種方藥,患者細微的體質表現如果符合這類疾病少用的藥方,中醫師仍然可能使用。
如果臨床上某些處方對某種疾病常見療效,但少部分病患發生不適時,中醫師也需要靈活調整用藥。許多補腎中藥對肝腎虛損,或風寒引起的腰痛,脊骨僵硬,關節不適都有改善作用。不過因為溫補的作用稍強,所以腎虛但有熱,小便不利或短澀黃赤,口苦口乾者須慎服。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