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的拔罐療法從古流傳至今,總讓民眾覺得很神奇。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表示,一般來說,拔罐可疏通經絡、調整氣血,通過拔罐的負壓作用,可以對人體的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等部位產生吸拔,如此將可望鼓動經脈氣血、暢通身體經絡,通常較偏於瀉法。
陳醫師指出,其實古早以前的拔罐都是借助熱力,然後排除罐中空氣,進而形成負壓,這種負壓可以讓罐子吸著於皮膚,等過一段時間後就造成瘀血現象,藉此改變肌筋膜張力、促進血液循環,不但可緩解疼痛,還具有行氣、消腫、祛寒等作用。現在使用拔罐,多以拔罐器抽吸罐中空氣。
陳朝龍醫師指出,拔罐的適應症極為廣泛,尤其針對舒緩肌肉的僵硬疼痛最有效,主要用於風濕痹痛等症,例如勞倦或感冒所造成的肌肉痠痛、五十肩、頸項肩背腰痛、軟組織急性扭挫傷、慢性勞損、局部急慢性炎症(包括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丹毒等)、神經性皮炎,結節性紅斑、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拔罐療法的罐具多為竹罐、玻璃罐、陶瓷罐、金屬罐、塑膠罐等,使用方法也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針罐法、藥罐法、留罐法、走罐法、抽氣罐法等數種。不同的拔罐法具有不同的作用,譬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為主、閃罐法以驅風作用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絡作用為主。
▲現在多使用真空拔罐法,簡單實用。(記者李叔霖攝)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