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拔罐法具有不一樣的作用。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表示,一般而言,目前常見的拔罐法主要包括留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閃罐法等,其中,留罐法方便操作、走罐法難度較高、刺血拔罐法必須慎防感染、閃罐法必須慎防灼傷。
陳醫師指出,留罐法又稱坐罐法,這種罐法是將罐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然後留置於施術部位五至十分鐘,時間到了就將罐子拿下來。這種罐法常用於肌肉風濕痛、胃痛、頭痛、咳嗽等一般疾病,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其優點是操作容易,但應注意留罐時間,留罐太長將促使皮膚燙傷、起水泡。
陳朝龍醫師指出,走罐法又稱推罐法,這種罐法就是在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上一層潤滑劑,再將罐子放在所要吸拔的部位,然後操作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進行往返推動,直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最後就可將罐子拿下來。
走罐法適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較豐厚的部位,譬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不過,由於這種罐法的技巧較高,操作者需要有一定的技術,而且需要在患處塗抹潤滑液,基本上,操作相對較為複雜一點。
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這種罐法是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出血,然後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透過負壓作用讓局部部位出血。一般刺血後拔罐約留置五至十分鐘,多用於治療急性扭傷、陳舊性瘀血、酸痛等。
注意的是,進行刺血拔罐法患者會感到較為疼痛,而且放血屬於侵入性治療,陳朝龍醫師強調,這種罐法一定要由合格中醫師執行,進行時也需要特別注意感染的問題。
閃罐法大多採用火罐法,在某一部位進行反復吸附並立即使罐子脫落的手法,多用於局部麻木、生理功能減退等病症上,操作最為複雜,操作者需有一定水準,動作應準確熟練,執行火罐時可能有明火灼傷之虞,執行時應特別注意。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