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互聯網 


  西方醫學治療疾病的指導思想是發現和消除致病因數,巴斯德通過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弗萊明發現了對抗微生物的青黴素。
  為了消滅致病因數,百年以來,人們不停地用抗菌藥在對付微生物。但戰鬥到現在,人們發現細菌是殺不完的,有氧菌消滅了,厭氧菌又冒出來;葡萄球菌消滅了,黴菌又長出來。而且,由於抗菌藥的濫用,新的耐藥變異的細菌也大量存在,給“抗菌”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中醫的哲學是和而不同,中醫學秉承道法自然的傳統,致力於調和人和自然的關係,包括人與細菌、病毒等等微生物的關係。人人都知道,離開了土壤、溫度、肥料、濕度等條件的配合,光有種子是不可能開花結果的。有因、有緣才會有果。緣就是條件,中醫通過改善人體內部條件,消除病因發作的可能性,達到與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的目的,保持身體健康。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黃鼠狼專咬病鴨子”。人不可能生存在無菌的環境,當人體出現了所謂的炎症、感染,人應當不僅僅局限于考慮細菌感染,而應該想想“為什麼會感染我,為什麼會感染這個部位”。
  比如說炎症的紅腫熱痛、刺癢灼燙,中醫稱為濕熱證。濕熱描述的是患者的體質和身體環境,並不是指病因。中醫使用苦寒的藥物,比如黃柏、地膚子、千里光等藥物清利濕熱,改變身體高溫、富營養的狀態,使細菌喪失了生長的環境條件,自然也就可對抗感染了。
  黴菌一般生長在陰冷、潮濕、相對封閉的環境,就像雨後的蘑菇、苔蘚。中醫治療黴菌感染的方法,同樣不是去殺菌,而是改變人體內環境。使用溫補陽氣、通經活絡、燥濕化痰的中 比如蛇床子、補骨脂、萆薢等等,改變人體環境;同時建議患者少吃助長寒涼痰濕的食物,比如冷飲、冰啤酒、冰激淩等等,保持患處的乾燥通風,從而達到治癒黴菌感染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元參藥行 的頭像
    乾元參藥行

    百年老店-乾元參藥行的部落格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