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辨證論治中醫獨門法寶 模式不只一種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1/10/06

調整字級:




辨證論治,是傳統中醫的獨門診斷方式。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專科醫師張若偉表示,辨證論治的觀念最早起源於中醫的醫書《黃帝內經》,後來在古籍《傷寒雜病論》明確寫下對疾病演變的解釋和用藥示範等,也因此,中醫的辨證論治也就藉著這兩大經典而奠定了日後基礎。

張若偉指出,有許多患者常常覺得很神奇,只要中醫師把完脈、看完舌頭後,就會知道患者這一周身體的狀況有沒有變得更好,其實並不是中醫有通靈的本領,或是記憶力特別好,而因為中醫臨床用藥時,完全是依照中醫四診觀察後的結果,依結果來作定性、定量的紀錄,所以根據上次的病歷,中醫就能大致掌握住患者身體狀況。

張若偉進一步指出,可能社會大眾會很好奇,到底傳統中醫是怎麼樣來診斷疾病?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中醫沒有儀器檢查,但可以透過辨證論治進行診斷、用藥,因為中醫的精神是一種整體觀,也就是中醫將人體從正常生理的穩定狀態,到亞健康失去平衡,以至於全面性發展為疾病的過程,整體視作一種連續而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

中醫認為,所有生理上的異常變動都一定會留下一些證據,所謂的「辨證」就如同醫師像偵探般,從患者的身體發生變化時留下的線索,運用觀察的方法(中醫四診或西醫報告),來進行邏輯上的推理,同時運用中醫的理論來跟患者解釋為何會有這些反應,辨證後可以歸納出病理表現的原因和結果。

在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後,中醫師便會選擇相對應的治療原則、方法、措施,來還原人體健康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論治」,因此,所謂的辨證論治就是中醫師把直接觀察的現象,轉化為可以客觀解釋的病情,並以此為根據,擬定治療的方法。

張若偉表示,所謂的「辨證論治」,就是運用中醫理論來分析疾病、診斷疾病、治療疾病,又稱辨證施治,這部份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相關的階段,而辨證論治的方法大概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正邪二分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

張若偉舉例指出,傳統中醫發展淵遠流長,所以辨證模式眾多,各家各有所不同、方法也多采多姿。以「正邪二分辨證」為例,任何病理狀態的產生不外乎「正虛、邪實」這個範疇,譬如慢性病就是因正虛而引起,隨著反覆發作的病程就會產生所謂的邪實。如此正虛、邪實在人體內互相交戰的結果,正旺則邪退,正虛則邪進,這樣的道理很簡單,直到一方獲勝或雙方對峙僵持。

張若偉進一步舉例指出,譬如在這個疾病發展過程中,如果正氣稍微大於邪實,可以稱為「緩解期」,若正氣稍微小於邪實,則稱為「小發作期」,若正氣更小於邪實,則稱為「中發作期」,若正氣超小於邪實就是「大發作期」。整個病症發作就是一段不斷反覆、拉踞的過程,也就是說,正虛的環境會隨時變化,邪實的病理因子也會不停地轉換,同時發作的部位也會隨著時間擴張和遷移。

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的目的,主要是從舌、脈、體徵、症狀等表現,去發掘出病理過程中的正虛是何種平台,邪實是何種致病因子,病症發生部位是哪一種,中醫治病,除了辨證論治外,也要依循患者主述及醫師經驗作優先順序的處理,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張醫師強調,厲害的中醫師就像善於打仗的將軍一樣,雖然在兵荒馬亂之際,還是會保持冷靜,胸中自有方略,所以患者接觸中醫四診後,中醫就會開始準確地解釋患者病情,有些「新來的」患者會感到很驚訝,為什麼中醫會知道自己尚未告知的毛病,其實很簡單,中醫懂得傾聽身體語言!



引用網站: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