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2/17

調整字級:




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病情拖到最後多半造成關節變形,因此,最好及早治療比較好。對此,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高士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治療這種病症的關健在於扶正與祛邪,兩者應並重而為之,其中,去濕與去瘀為驅邪的關鍵因素。

林高士醫師指出,使用去濕藥物應以淡滲利濕為主,可適當慎用辛燥的藥材;使用去瘀藥物應少用破血逐瘀的藥方,一般來說,通常會以活血化瘀為治則,目的就在於宿邪宜緩攻。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病久之後,關節通常腫脹不消、反覆疼痛者多為濕、痰、瘀深入筋骨關節,以致於難以連根拔起。

林高士醫師進一步指出,虛、痹兩者關係密切,虛指正氣虛,也就是氣、血、精、津液等物質不足,以及人體調節功能低下所致,這是引起痹病的首要條件,也是致痹的內在因素;若衛氣虛弱,腠理不密,導致人體禦邪功能低下,則風寒濕熱等外邪就會乘虛侵犯人體,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形成痹病。

如果久痹沒治好,病情拖久了之後,容易傷及肝、脾、腎三臟。筋傷則內動於肝,骨傷則內動於腎,肉傷則內動於脾。不過,中醫認為,虛、邪、瘀三者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虛、邪、瘀容易相互影響,以致於密不可分,無法斷然切割三者的關連性。

林高士醫師強調,所謂邪指的就是外來病邪,通常是指風、寒、濕、熱等邪氣,為形成痹病的重要條件。當寒、熱二者相互對立時,大致上,寒、熱不會同時傷人,但寒、熱都可以跟風、濕相結合,結合之後就形成較複雜的風寒濕痹或風濕熱痹。

至於瘀血,只要是血液運行不順暢或離經之血沒辦法消散者都屬於瘀血的範疇,而傳統中醫又有「瘀血致痹」的說法。從內外在因素來看,中醫認為,邪是致病外在因素,虛、瘀則是內在因素,當外因通過內因時就可能致病。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應辨證用藥,適時使用去風除濕、活血通絡、益氣養血、滋補肝腎等治則,但寒熱要分而治之,寒證不但要用溫熱藥,同時也要注意宜溫補腎陽,可酌加使用仙茅、仙靈脾、桑寄生、杜仲、川斷、五加皮、細辛、桂枝等中藥材。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乾元參藥行 的頭像
    乾元參藥行

    百年老店-乾元參藥行的部落格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