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藥材具有各種藥性,且程度上有差異。中醫師張釗漢表示,中醫常把中藥材分為寒性、熱性兩大類,寒藥又有辛涼藥(偏涼)、滋陰藥(偏涼潤)、清熱藥(偏寒)、攻下藥之別,熱藥又有溫裡去寒藥、辛溫藥、行氣藥(偏燥)、溫陽藥、補氣藥、補血藥(偏潤)之分。
張醫師舉例指出,如寒藥中的滋陰藥包括白芍、生地黃、麥門冬等中藥;清熱藥包括石膏、知母、黃柏、黃芩等中藥;攻下藥包括大黃、芒硝等中藥。熱藥裡,溫裡去寒藥包括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等中藥;辛溫藥包括生薑、桂枝、麻黃、細辛等中藥。
行氣藥包括半夏、砂仁、陳皮等中藥;溫陽藥包括淫羊藿;補氣藥包括人參、黨參、白朮、茯苓、黃耆、甘草、大棗等中藥;補血藥包括山茱萸、五味子、枸杞、當歸等中藥。不論是寒性的藥或是熱性的藥,種類雖多,但皆只是在藥性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各種體質都有適合使用的藥物,以寒性潤的體質為例,患者常有苔白滑、潤苔、口甘、口水多、痰多、尿多等症狀,選藥以溫熱燥藥為主。當寒性潤體質服用溫補藥補氣或補血後仍有不適證,可改用辛溫燥藥,包括生薑、半夏、砂仁等皆是。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