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8/16

調整字級:




濕熱氣候中,受皮膚病困擾的患者增多。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夏季的溫度和濕度細菌易繁殖造成感染,且日曬會引起皮脂腺分泌較多,紫外線的刺激本身也是誘發過敏的因素之一。中醫認為,皮膚症多與「濕」、「燥」、「火」有關。

陳京慶醫師表示,中醫對皮膚病敘述以症狀為主,如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是以「癬」來敘述,所以同樣的皮膚病在中醫可能因為發作部位的不同,或者是皮膚的型態有不同的名詞。也因此中醫在治療皮膚病上,常會用相同的藥物治不同的病,或者是不同的藥物治相同的病。

陳醫師表示,造成皮膚病的原因來說,以夏季而言,易讓風暑濕燥火等因素加重。中醫認為,風易化熱以及造成血燥,使得皮膚乾裂及粗糙;暑的屬性為炎熱,熱使汗出、汗出造成濕邪成病,所以夏天「暑」和「濕」常會混在一起,造成皮膚會潮紅、糜爛,流汁等。而「燥」顧名思義,就是指皮膚乾裂、脫屑、乾燥;而「火」的問題會有較強烈的熱像表現,因此會紅腫熱痛,發炎化膿。

中醫在皮膚病的治療上,是依據患者的皮膚表現,再綜合對患者的體質判斷選擇藥物。發癢或滲液,常用養血袪風類用藥。情緒問題造成的皮膚病況,則可用疏肝類藥方。如有感染現象,則須加強消炎抗菌。

陳京慶表示,最常用於各種皮膚病的藥物是消風散,只要患者患處發癢或滲液這個藥方就可以考慮使用,不管是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或脂漏性皮膚炎等都適用;如果患者皮膚病況發現和睡眠或情緒有相關性的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

陳醫師表示,如皮膚有水泡,或有口乾、口苦等火氣大的症狀,可考慮用龍膽瀉肝湯。若皮膚病處有乾燥、脫屑、裂傷的狀況,則常用當歸飲子來治療。此外,中醫在處理脂漏性皮膚炎、痤瘡、癰癤這種合併感染的疾病,常會選擇消炎抗菌效果強的銀翹散、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

中醫在治療皮膚病,有很多外用藥可使用。中醫師陳京慶表示,黃芩、黃連、黃柏、苦參、紫草、地膚子、青黛等,都是製作藥膏或洗劑的主要藥物。日常保健應配合避免飲食刺激,熬夜等造成免疫系統發炎反應。

陳京慶表示,夏季有許多誘發皮膚病的因素存在,外在因素要儘量避免,如衣服的挑選、防曬、皮膚清潔等,而經過中醫診斷找出體質問題後,也要很注意飲食和作息的保養,像是熬夜、壓力、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都會造成火氣或濕熱加重,火氣或濕熱會影響本身的免疫系統,以及讓發炎反應變嚴重。

醫師指出,雖然中醫在治療皮膚病上,要呈現療效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是當病情得到控制後,只要保養得宜,通常在復發的機率及症狀的程度上,都能減緩很多。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