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特發性水腫可能與鈉滯留有關,中醫師羅明宇在一場研討會中表示,臨床上應用越婢湯治療,通常效果不錯。除了鈉的代謝不正常,特發性水腫可能牽涉內分泌的異常,中醫以去風利濕為主要治療方法。但水腫的可能原因不少,民眾出現症狀時,建議就醫檢查。
例如甲狀腺機能低下患者也常出現水腫,患者常見面色蒼白,眼瞼浮腫,唇厚舌大,乾燥、脫屑,毛髮稀疏脫落,足部浮腫;神經系統表現為記憶力、智力減退,反應遲鈍,精神憂鬱。相關疾病具體藥方仍需診斷後視體質差異來決定。
患者很容易出現怕冷、聲音嘶啞、便秘、嗜睡、行動遲緩、肌肉鬆弛、容易摔倒等。老人如果出現呼吸減慢,白天異常想睡覺,心跳過慢,血壓降,肌肉鬆弛,就應立即就醫。
此外,有些民眾常出現便秘、腹瀉交替及水腫症狀,平時不太想喝水,精神不佳。中醫認為此多為脾胃失常,產生痰濕問題。
太過疲勞、情緒不佳也會影響人體痰濕的代謝,需要補脾化濕,去濕化痰的藥方大都有助改善,但具體治療用方,建議由醫師處方。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利水去風的防己黃耆湯,可用於治療關節腫痛。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當關節痛與濕痺有關時,可應用該方治療。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當下肢腫脹,體質呈濕腫時,可應用利水消腫的藥方。當患者偏脾虛痰濕,常用方有苓桂朮甘湯、防己黃耆湯等。屬於虛證氣虛者,多因為代謝不好,常見容易疲勞、肌肉鬆垮,水腫等,應加強代謝能力,幫助排除水份。
若從患者舌頭來看,出現白膩舌苔,中醫多認為體內水濕較重。患者常見臃腫、胸悶、倦怠乏力,脈細或細滑,這時需要健脾利濕,去痰化濁來改善身體機能,必要時醫師處方可能會加重利水去濕藥物。
中醫針對痰濕較重患者方劑常見的有小承氣湯、防己黃耆湯、柴胡疏肝湯、豬苓湯等,有助清胃潤腸,健脾利濕。
所謂失腫屬於虛證「氣虛」者,中醫認為係代謝較差較慢,常見容易疲勞、肌肉鬆垮,應加強代謝能力,幫助排除水份;而若屬於實證,多見屬於肌肉結實,血壓高,排便較硬,長瘡、嘴破、口臭可用清熱解毒藥方為主方,以改善症狀與體質。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