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71號 電話:(02)25584291 25591041 傳真:(02)25596123 營業時間: 星期一~星期五 9:00~20:00 星期六9:00~19:00

目前分類:中醫概論 (1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傳統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可以從調養心神開始做起,然而,到底人的心神要如何來調養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民眾順著中醫的精髓所在,遵守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即可。

專家看法

中醫師張鋒表示,傳統中醫重視調神養心,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養心是維持人體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加上中醫有所謂「心主神明」的說法,因此,養生就必須從調神養心著手,亦即調身先調心,護形先守神,建議民眾應做到要十二少、忌十二多等基本原則。

張醫師指出,所謂十二少指的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要做到十二少,其實貴在一個「少」字,因為有節制、不太過,人們就可以穩定精神情緒,這也是養生的關鍵之處。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所謂十二多指的是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藏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懽,亦即十二多為養生大忌,為喪生之本。

注意事項

其實「多」就是過度的意思,當人們的情緒過度濫用之後,往往可能會出現傷神奪志、營衛失度、氣血妄行等情形,進而造成身體失衡,百病就由此而開始衍生。因此,避免情緒過度波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唯有保持情緒穩定,使心境處於恬靜的狀態,如此才能夠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精神飽滿。亦即當精力充沛抗病能力變強之後,疾病自然就難以發生。

現代心理學的看法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積極愉快的正面情緒,常常對人體活動功能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助於發揮人體的潛在能力,進而提高體力、勞動、腦力等,如此將可促使人體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反之,憤怒、恐懼、悲傷、痛苦、焦慮、憂愁等消極不愉快的負面情緒,往往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神經機能失調,對身體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兩相對照,傳統中醫的說法相近於現代心理學。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體質是先天性的,會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體質改變,免疫系統也逐漸成熟,大部分人的過敏症狀會有改善。過敏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的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及氣喘﹝在兒科則稱支氣管性哮喘﹞等。於每年冬季寒流來襲時,最常見到氣喘發作的病例。

站在傳統中醫學上,氣喘﹝支氣管哮喘﹞屬於「哮證」範圍,致病機轉分先天內因與肺、脾、腎有關,及後天外因主要由於外感六淫和飲食生冷、酸鹹、肥甘厚味等引起。

以下列舉幾味常見中藥常見複方:

小青龍湯:此方為含八種中藥成分的複方。對皮膚過敏症有明顯抑制作用。同時對炎症反應也均有抑制作用。銀翹散:對於感冒俗稱「傷風」,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種常見疾病,臨床以發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為主要表現。大、小柴胡湯:對過量分泌和細支氣管閉塞型哮喘的治療有顯著療效。作用機制是增強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玉屏風散也是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有了過敏性體質應該要儘量避免引起過敏物質接觸,像是塵虫滿、細菌等病毒。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上的細節、生活起居的調理、居住環境的乾淨整齊,才能根本改善過敏的病源。

(作者為大成中醫吳嘉興中醫師)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中醫認為,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別。中醫師許睿杰表示,中醫重視食物性味,性味包含四性、五味,所謂四性指的是溫、熱、寒、涼等四種特性,所謂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等五種味道,透過食物的四性五味,可以協助調整人體不平衡的狀態。

譬如「冷底」的人比較怕冷,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常常手腳冰冷,像這種情況,只要使用薑母茶等溫補類食物就可以改善畏冷的狀態,讓手腳都能夠暖和起來。許醫師指出,這就是利用食物偏性來調整身體的不平衡狀態,熱性食物可以調整寒性體質,同理,寒性食物可以調整熱性體質。

雖然食物有其偏性,但適時、適當、適量食用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只有長期或大量食用才會影響到身體狀態。許醫師進一步指出,很多食物都要跟個人體質搭配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要養身就要適性食用,否則長期錯誤使用就可能會傷害到身體,進而無法起到調養身體的好處。

此外,古籍《黃帝內經》有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說,當民眾生了一場大病的時候,就必須用峻烈藥物來加以治療,等到病好了六成左右就應逐步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同時改以食物的四性五味來調理身體,如此就能夠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狀態。

但如果只想要完全使用藥物來治療疾病,卻不知道妥善控制藥物用量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可能反而會傷害到人體正氣。善加利用藥物、食物,就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由此也可看出中醫重視食物偏性的重要性。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既是藏精之所,也主骨生髓。人的腎氣足,則身強體健、活力充沛,倘若腎氣不足、體虛乏力,未老也會先衰。

【文/盛竹玲】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民眾認為,吃飯吃太多容易變胖。對此,中醫師彭意雯表示,很多人因為害怕變胖而不想吃飯,甚至把白米飯當作是肥胖的根源,其實這完全是莫須有的罪名,民眾已經被誤導,事實上,白米飯能補養人體五臟精氣,為諸營養之首,因此,民眾還是要吃飯,以免五臟精氣補養不足。

彭醫師指出,從以前到現在,東方人都以米飯為主食,農業時代人人皆吃米飯,那時候並未看到肥胖成為普遍的疾病,所以民眾應修正吃飯會變胖的觀念。

古籍《黃帝內經》記載:「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說稻米等五榖雜糧為補養五臟精氣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民眾應適量攝取白米飯。

彭意雯醫師進一步指出,在臨床上,曾碰到有女生怕胖而完全不吃飯,甚至用其他食物來替代,長期下來,已經產生脾胃功能受損、脾虛氣弱等現象。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能代謝水濕,脾虛就會出現臉色萎黃、說話沒力的症狀。此外,如果水分、濕氣沒有代謝掉,然後長期累積在人體內,患者將會出現頭重、肌肉軟弱鬆弛、大便不成形、身體或四肢沉重等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認為五穀最養脾胃之氣,而脾胃又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氣血生成的重要來源,因此,民眾還是要吃稻米等五穀類食物,這些食物可以助消化、促進代謝、降低膽固醇,而且相對較不易罹患肥胖症、心血管疾病。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認為外邪會致病。中醫師林宏任表示,在正常環境下不會有外邪的問題,但環境發生異常變化時就會出現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這些邪氣都可以致病。

林醫師舉例,外在六邪有不同的特性,如春天易感受風邪,具有流動、吹襲、走竄、開泄等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汗出受風、體虛受風等症狀;夏天易感受暑邪,具有高溫的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中暑等症狀。

林醫師進一步指出,長夏常有梅雨季節,所以易感受濕邪,具有重、濁、悶等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頭身重、胸悶、脘悶等症狀;秋天易感受燥邪,具有乾燥的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膚乾、粘膜乾、便祕等症狀。

寒為冬季的主氣,所以冬天易感受寒邪,具有收引、凝滯等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疼痛、畏寒等症狀。此外,火與熱相似,主要是程度有所差別,其具有高熱、機能亢進等特性,致病時常會導致人體出現發燒、情緒煩躁等症狀。

傳統中醫以五行相應四季,為彌補五數,所以衍生出春季、夏季、長夏、秋季、冬季等五季變化,其中,春天屬木、夏天屬火、長夏屬土、秋天屬金、冬天屬水;五季可以相應五臟,進而衍生出五季養生的說法,也就是春季養肝、夏天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中醫認為,臟腑經絡之氣有一定的運行規律,表現的形式就是升、降、出、入等。中國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教授劉華為表示,胃氣應降不降容易演變成胃病,臨床治療應辨明虛實論治。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7/24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7/24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6/14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6/07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6/17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31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30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30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9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9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2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2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2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