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5/21

調整字級:




高血脂常見脾胃、腎元失常誘發。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張雲鵬在一場講座中表示,高血脂問題常見飲食失調引起,中醫認為,病機多與飲食未節制,或飲酒過多,影響脾胃陰虛燥熱內盛。還有,老年腎元虧虛,久病不癒,對於脂膏布化失常也有影響。

中醫師張雲鵬表示,中醫認為,血中脂肪過高,包括常見病機有飲食偏嗜膏梁厚味,影響腸胃失調;如飲食無度或嗜酒過量,脾胃氣虛運化失司,脾胃陰虛燥熱內盛。還有情志內傷,造成肝膽不利;包括情志內傷,氣機鬱滯。肝陰不足,肝血失養肝火亢盛,灼津為痰。還有肝膽溼熱影響氣機不利,都可能誘發血管機能問題。

張醫師表示,還有年老體衰,腎元虧虛因素。腎陽虧虛脂膏轉化減少,脾失溫養則運化失職,還有腎陰不足脂膏不藏,也會滲入血中以及久病不癒,痰瘀阻絡形成。有因久患水腫消渴等疾病,造成損傷脾胃,使生清化濁力弱,脂膏內盛變生痰濕。還有,腎陰損傷,影響虛火內盛,形成灼膏成痰腎陽虧虛,脂膏布化失司,也匯聚而生痰因脅痛、黃疸癥積等病,使肝的疏泄功能不全,也會使高血脂問題加重。

高血脂患者可配合健脾、通下用藥調理。張雲鵬在一場講座中表示,此症患者與肝、脾、腎三臟關係十分密切。當脾虛運化失常,形成實熱鬱結體內,痰濕內生,體肥多濕;應配合「健脾袪濕」。還有,患者常有的體內濁氣累積,應配合「清裡通下」法用藥。

張醫師表示,針對高血脂的脾濕現象,可配合「健脾袪濕法」,常見於平常嗜食肥甘,體型肥胖,久坐少動者,表現可見胸脘痞悶,頭昏頭重,嗜睡多臥,肢體沈重,精神不振,舌苔白膩,脈濡。治療宜健脾祛濕,化痰逐濕。藥方常用六君子湯、溫膽湯、苓桂朮甘湯加減。藥用如川軍、山楂、麥芽、茵陳、黃芩、枳實、厚朴、胡黃蓮。症狀較重者可加用生大黃、或芒硝、番瀉葉。

還有,「清裡通下法」調理,這類型患者大多可見食慾旺盛,形體壯實,大便秘結、脈弦滑有力、舌苔厚膩者。由於攝取過多,又排便不暢,體內濁氣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體內物質蓄積過多,濁氣滯留體內。黨參、陳皮g、半夏、白朮、茯苓、枳殼、竹茹、瓜蔞、膽星、杏仁、荷葉。

高血脂可應用單味藥虎杖、決明子降血脂。張雲鵬表示,常見的降血脂單味用藥虎杖,屬於蓼科植物虎杖的乾燥根莖;決明子屬於豆科植物決明的種子。

張雲鵬表示,虎杖主含游離恩酉昆及恩酉昆貳,具袪風、利濕、破瘀、通經功能;恩酉昆類能促進腸的蠕動,抑制脂肪及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降三酸甘油酯效果明顯,副作用也小。

決明子成分主含恩酉昆類衍生物,具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等功能。當中所含大黃素、蘆薈大黃素能促進腸的蠕動,抑制TC在腸道的吸收,所含內酯能影響脂類代謝。有降低總膽固醇作用;但通常停藥後,膽固醇可能出現有回升現象,因此,其作用為暫時性的。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