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萬博超/專題報導 2012/07/21

調整字級:




民眾常認為腎臟病最好少吃蛋白質,少吃肉,但腎臟科醫師提醒,腎臟病類型與種類很多,對於沒有尿毒症,且血清蛋白很低的「腎病症候群」患者,反而要食用高蛋白飲食,以補充由尿中流失的蛋白,過度限制對健康毫無助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腎臟科醫師陳振文表示,先前臨床上有一位五十歲陳女士,患有蛋白尿多年,半年前尿毒症狀開始加重,聽聞雞蛋、雞肉吃了會使尿毒加重,隨後她再也不敢吃雞蛋和其他含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類、魚類、牛奶等。可是病情並沒有因此改善,不僅血尿素氮沒有下降,而且因過度限制蛋白質的攝取而造成「低蛋白血症」,使水腫加重,目前已在接受透析治療。

醫師提醒,由於蛋白質之類的食物在人體內代謝後所產生的尿素必須經由腎臟才能排除。因此對於已出現尿毒的腎臟病患者,蛋白質的質與量必須加以限制,以免加重尿毒。但對於沒有尿毒症且血清蛋白很低的腎病症候群患者,則反而要給予高蛋白飲食,以補充由尿中漏去的蛋白。

故蛋白質是否限制要視腎功能減退的程度而定,即依其腎功能下降程度酌量加以限制。蛋白質可分為動物性蛋白質如蛋類、肉類、魚類、牛奶等,還有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已經出現尿毒症的腎臟病患選擇動物性蛋白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同時少吃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

腎臟科醫師陳振文表示,雖然食用蛋白質後,都會產生需腎臟排除的廢物,但植物性蛋白質對腎臟功能已受損的患者來說,負擔較大,這類患者蛋白質來源應以適量動物性食物為主。如果是一般身體健康的民眾,則不必過度在意動、植物性蛋白質的比例。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指出,慢性腎臟病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將近八、九成的病人未被診斷。台灣有一百七十到兩百萬名的慢性腎臟病病患,但認知率卻只有百分之三點五左右。

醫師指出,只有當腎功能減退到原來的一半以下時才會出現尿毒症,只要有一個腎臟是好的或兩個腎臟的功能加起來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時不會出現尿毒症。儘管腎臟病的種類很多,然不論得了何種腎臟病,只要其腎功能未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時不會出現尿毒症。因此常可發現許多腎臟病的早期其血尿素氮及肌酸酐還是正常,就是因為腎功能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

陳達隆醫師解釋,當腎功能指標「肌酐酸」超過每百毫升六至八毫克或「肌酐酸清除率」低於每分鐘十五西西即稱為末期腎臟病。

醫師提醒,嚴格來說尿毒症並不是正式疾病的名稱,而是指腎衰竭所引起的綜合症狀。從治療觀點來看,可能導致尿毒症的腎臟疾病可分成「可回復性」與「不可回復性」兩種,因此發現尿毒症時應先判斷是否有回復的可能,如為可回復性腎臟病應及早治療,否則失去治療良機,便與不可回復性腎臟病一樣,走上長期洗腎的地步。這些可回復性腎臟病包括急性腎病及少數可回復性的慢性腎病。



引用:台灣新生報www.tssd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