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認為,養生之道,可以從調養心神開始做起,然而,到底人的心神要如何來調養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其實方法很簡單,只要民眾順著中醫的精髓所在,遵守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即可。

專家看法

中醫師張鋒表示,傳統中醫重視調神養心,認為養生必先養心,養心是維持人體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加上中醫有所謂「心主神明」的說法,因此,養生就必須從調神養心著手,亦即調身先調心,護形先守神,建議民眾應做到要十二少、忌十二多等基本原則。

張醫師指出,所謂十二少指的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要做到十二少,其實貴在一個「少」字,因為有節制、不太過,人們就可以穩定精神情緒,這也是養生的關鍵之處。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所謂十二多指的是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藏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懽,亦即十二多為養生大忌,為喪生之本。

注意事項

其實「多」就是過度的意思,當人們的情緒過度濫用之後,往往可能會出現傷神奪志、營衛失度、氣血妄行等情形,進而造成身體失衡,百病就由此而開始衍生。因此,避免情緒過度波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唯有保持情緒穩定,使心境處於恬靜的狀態,如此才能夠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精神飽滿。亦即當精力充沛抗病能力變強之後,疾病自然就難以發生。

現代心理學的看法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積極愉快的正面情緒,常常對人體活動功能可起到良好的作用,有助於發揮人體的潛在能力,進而提高體力、勞動、腦力等,如此將可促使人體保持在健康的狀態。

反之,憤怒、恐懼、悲傷、痛苦、焦慮、憂愁等消極不愉快的負面情緒,往往促使人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進而導致神經機能失調,對身體健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兩相對照,傳統中醫的說法相近於現代心理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