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患多氣滯血瘀、脾胃氣虛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10/07
調整字級:   

消化性潰瘍患者需要耐心接受治療,否則不易完全治好。大陸中醫師楊進軍表示,臨床上,患者通常會出現氣滯血瘀、脾胃氣虛等證,發病後常對長期療程感到不耐煩,因此,建議患者不可操之過急,治療時最好徐圖緩進,病情才可望好轉。

楊醫師在台灣學術研討會中指出,站在中醫的立場,中醫認為,這種病症為常見的慢性病,往往跟情緒、飲食、久病等因素有關,雖然病位在胃或十二指腸,但在病理上,往往跟肝、脾兩臟有很大的關係。

消化性潰瘍常因憂思惱怒、久鬱不解等因素,促使肝氣不解、肝氣鬱結而橫逆於胃,胃失和降將導致氣血雍滯、潰破成瘍;消化性潰瘍跟飲食也有很大的關係,患者常生冷飲食不節制,就容易致病而形成潰瘍;久病導致脾胃陰虛時也可能誘發消化性潰瘍,因為脾胃陰虛後若又被生冷飲食所傷的話,就會引起虛寒凝滯、氣血不暢,最後就形成潰瘍。

楊進軍醫師進一步指出,罹患這種慢性病的患者常出現胃脘隱痛、饑餓時痛的更嚴重、吃東西後症狀緩解、病處喜按、喜熱惡冷、胃脹等症狀,像這種情況治宜健脾溫中、活血止痛、生肌癒瘍,但用藥時必須逐步圖謀且不急不躁,如此才能改善病情,最後促使潰瘍癒合。

治療常用黃耆、白朮、茯苓等益氣健脾;桂枝、白芍、炙草等調理營血、溫中補濕、緩急止痛;甘松、延胡索等疏肝和胃、理氣活血、溫中振陽;三七可以活血、止血、定痛;白芨能夠收斂止血兼消腫生肌;川貝有助於化痰散結兼消腫止痛;烏賊骨有利於收斂止血兼制酸止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