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拼音名


Lurong



英文名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來源


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
  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性狀


花鹿茸 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1cm 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長 9 ~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
  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 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
  鋸口黃白色,外圍無 骨質,中部密布細孔。
  體輕。
  氣微腥,味微咸。
  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 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
  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
  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
  體較重。
  無腥氣。
  馬鹿茸 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者習稱“連花 ”,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
  按產地分為“東馬鹿茸”和“ 西馬鹿茸”。
  東馬鹿茸“單門”大挺長25~27cm,直徑約3cm 。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 三岔 ”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捻頭”。
  西馬鹿茸,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 100cm。
  表面有棱,多抽縮干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
  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
  氣腥臭,味咸。



炮制


鹿茸片 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凈,以布帶纏繞茸體,自鋸口面小孔灌入熱白酒,并不斷添酒,至潤透或灌酒稍蒸,橫切薄片,壓平,干燥
  鹿茸粉 取鹿茸 燎去茸毛,刮凈,劈成碎塊,研成細粉。



性味歸經


甘、咸,溫。
  歸腎、肝經



功能與主治


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用于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用法與用量


1~2g,研末沖服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密閉,防蛀。


[返回]相關文獻



  • 鹿茸摘要:斑龍珠”鹿茸的別名鹿茸的采收鹿茸的原藥鹿茸的炮制鹿茸的功用鹿茸的現代研究鹿茸的用法鹿茸的家屬成

  • 鹿茸摘要:使,先以天靈蓋作末,然后鋸解鹿茸作片子,以好羊脂拌天靈蓋末涂之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內外黃脆了,

  • 鹿茸摘要: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 [獸部]鹿茸摘要:良凡使先以天靈蓋作末然后鋸解鹿茸作片子以好羊脂拌天靈蓋末涂之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內外黃脆了如褐色

  • [中卷]鹿茸摘要:明,則以慢火焙之令脆,方搗作末用之。每五兩鹿茸,用羊脂三兩,炙盡為度。又制法∶用黃精自然汁

  • 鹿茸制劑摘要:外鹿茸皮中含有大量蛋白質,是制“鹿茸膠”的原料;鹿茸的骨渣亦可做為中藥材“鹿角霜”。口服鹿茸

  • [中品]鹿茸摘要:動生發,故又能逐瘀通血也。余義見白膠條下。鹿茸氣體全而未發泄,故補陽益血之功多。鹿角則透發已

  • 鹿茸偽品——假鹿茸(Jialurons)摘要: 鹿茸偽品——假鹿茸(Jialurons) [來源

  • 淺談鹿茸的加工摘要:持鹿茸的優美形狀和鮮艷色澤(花排血茸)及外部的完整性,所以鹿茸加工技術復雜,要求很高。 鹿茸

  • 鹿茸(Lurong)Cornu Cervi Pantotrichum摘要:毛、皮茸緊貼,不易剝離。鹿茸片以體輕,斷面蜂窩狀,組織致密者為佳。鹿茸以粗壯、挺圓,頂端豐滿,

  • <<<點此查看更多文獻>>>

                                                                                                               引用網站:醫學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