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11.06.16 
 


  夏天的腳步愈來愈近了,伴隨著高溫高濕影響而來的皮膚疾病問題,也愈來愈多了。近來中醫門診即發現有不少皮膚出現濕疹、毛囊炎、手足癬、疥瘡,甚至有紅斑性狼瘡復發的患者前來求診,其中有一些屬於自敏性皮膚病,有一些則是屬於職業性皮膚病,還有一些皮膚病具有高度傳染性,患者本身與周遭朋友都必需提高警覺,針對病因對症下藥,才不致使症狀惡化。


  常見皮膚病的分類大致包括皮炎濕疹、有感染性的膿皰疹、原因不明的皮膚病牛皮癬、與結締組織有關的紅斑性狼瘡,以及屬於職業性皮膚病如強酸強鹼引起的皮膚病,或具有傳染性的水痘與疥瘡。中醫師聶美華表示,由於夏季的紫外線照射量增多、氣溫上升、濕度也跟著升高,因此,夏季常見的皮膚病常與上述因素有密切關係,主要為皮炎濕疹、膿皰瘡、毛囊炎、手足癬、疥瘡等。


  皮炎濕疹,此症與患者有過敏體質有關,可隨年齡、環境改變,神經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也可能發病。患部會出現皮膚癢、紅斑、斑丘疹、水泡、色素沈澱,且因抓破皮膚而有滲出液。中醫治療可以烏梅、蟬蛻來調理。如果屬於神經皮炎,可使用中藥加味逍遙散,如果為脂漏性皮炎,則可以服用生地、天門冬。急性發作時,要採用內服外敷方式治療,外敷是以苦參根水煮三十分鐘,用紗布敷在患處。內服則以利濕消炎藥為主,包括薏仁、蒼朮、黃芩、金銀花與蒲公英。


  膿皰瘡多好發於頸部、腋部、下腹部和大腿內側易出汗、潮濕的部位,細菌易在這些部位繁殖,侵入皮膚後引發炎症,產生化膿反應,且容易引起傳染。聶美華中醫認為膿皰瘡的病因為脾濕內蘊、腠理失固,所以治療要清暑熱濕、益氣解毒,建議服用蒲公英、山梔子、甘草、澤瀉、牡丹皮。


  至於手足癬致病菌主要有紅色毛癬菌、石膏狀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可分為手癬與足癬,手癬也稱為鵝掌風、富貴手,足癬則也稱為腳濕氣、香港腳。手足的細菌會分解角質溶解酶,侵入皮膚後會分解角質蛋白組織,吸取皮膚營養而出現症狀。中醫以外洗治療為主,以苦參根、黃芩、黃柏、敗醬草利濕清熱解毒,以地膚子與白癬皮止癢。


  毛囊炎則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亞急性或慢性化膿的炎症。一般皮膚不清潔、搔抓或身體抵抗力降低時均可誘發。症狀可能遍及全身,患部會結痂,但是不會留下疤痕。中醫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與利濕,建議服用金銀花、黃芩、黃柏、野菊花、綠豆皮、茯苓與甘草。如果患部會搔癢再加白癬皮,也可以外用做為輔助,即以黃蓮與黃柏水煮來外洗。


  具有傳染性的疥瘡,是由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皮膚病,主要是經由接觸感染,包括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或共用毛巾、床單、棉被、內衣褲等,所以在軍營及團體宿舍中特別容易發生。症狀會在皮膚上出現小丘疹,有時會產生水疱,並且有極度的癢感,在夜間最為嚴重。因為疥瘡的主要病源是通過接觸傳染,所以病人用過的衣物、被單必須消毒,預防病菌感染。


  想要避免皮膚病發作,聶美華提醒,除了保持良好清潔工作,還要注意勿過度曝曬陽光,以及做好精神調適,飲食方面要少接觸油炸食物,還有皮膚在感染期需要多補充蛋白質,讓皮膚盡快修復抵抗細菌。尤其,患部不要一直抓癢,避免愈抓愈嚴重,甚至引起感染。除此之外,以上提供的藥方僅供參考,建議有病還是要找醫生診治,免得吃錯藥造成後遺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1&id=135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