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鈣」讓你活百歲


    我們時常說老人四好:老伴、老本、老友、老骨,前面「三好」很重要,但沒有「老骨」,前面三好都變成沒意義,因為「老骨」代表「健康」,沒有健康,擁有再多,骨質的好壞影響全身,所以我們媒體、雜誌一再告知民眾,從小就要「存骨本」。


. 缺鈣補鈣對嗎


因為這個「存骨本」觀念,上至政府衛生單位、醫生,下至媒體、廠商一致呼籲民眾每日需要多補鈣,宣導民眾預防骨質疏鬆,須從補充鈣質、適度運動、多曬太陽、控制飲食著手。廠商也藉「補鈣」商機,大力鼓吹鈣產品,如葡萄糖胺、維骨力、深海魚油、、、,更誇張的,有些還建議小孩把牛奶當開水喝,多喝牛奶,避免骨質疏鬆症、、等等,補鈣等於補骨頭的觀念已深植民心;但補鈣真能補骨頭嗎?骨質問題靠補鈣嗎?鈣的功能只有骨頭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 人不缺鈣


補鈣是人有缺鈣,人真的缺鈣嗎?尤其台灣人真的缺鈣嗎


人體每日鈣的需求量是所有礦物質中最豐富的,補鈣是人體營養補充很重要一環,但現代人真的吃不到含鈣食物嗎我們從台灣演進觀點看,早期台灣從光復後,歷經生活困苦,民生物質缺乏艱苦時代,日常飲食缺少含鈣食物,導致類似侏儒、癲癇、、、等缺鈣症很多,三餐不繼情況下,缺鈣確實是當時國人的通病,在當時補鈣是值得宣導,但反觀現代人,每天飲食真的吃不到含鈣物質嗎需要再額外補充鈣劑之類的營養品嗎


專家建議國人每日鈣攝取量約800-1500毫克,以確保體內有足夠的鈣質,飲食中並要注意保持均衡的營養,多喝牛奶及食用乳製品;但以下是我們常見的食物含鈣表(1),從下表上可以看出一百公克的牛奶含鈣一百一十毫克,而同重量的黑芝麻,含鈣量達牛奶的十八倍,海帶芽是十二倍,苜蓿芽三倍,黑豆、芥蘭、莧菜、紫菜、豆皮等,鈣含量也比牛奶多得多,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每日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天天在吃,正常飲食的人應該可獲得足夠的鈣量,除非你偏食,否則台灣人進食中應該是不缺鈣的,                                                                                      (毫克/ 100 )(1)





































































黑芝麻2000



  小魚乾1700



羊西菜1400



   海帶芽 1300



黑海帶1170



昆布1100



苔類885



紫菜850



髮菜699



洋菜567



紅藻567



豆枝543



白芝麻440



金針340



苜蓿芽333



九層塔320



海菜311



莧菜 300



豆皮280



木耳270



黑豆260



杏仁234



芥蘭菜230



黃豆216



榛果209



米糠200



大豆粉199



無花果196



胡桃186



蕪菁184



蕃薯菜153



埃及豆150



味噌150



 五香豆乾143



燕麥片142



斑豆()135



枸杞134



麥糠123



葵瓜子120



優酪乳120



乾蓮子114



包心菜106



花椰菜103



牛奶110



花椰菜103



菠菜93



豆腐91



花生72



甜菜50



黃豆乾40



紅糖8



. 補鈣補越多、骨鬆機會越多


一般人是不缺鈣,但為何會骨質疏鬆?


我們知道每天攝食食物經消化系統進入小腸,這時皮膚經太陽曬產生的麥角固醇進入肝、腎形成維生素D,協助小腸吸收鈣離子進入血管,透過血液循環輸送至全身各器官、組織,血液裡充滿被細胞利用的鈣離子;骨質疏鬆原因是人體造骨細胞沒有吸收到鈣,無法正常運作,造成無法分泌合成骨質,引起骨質密度低,骨密度低造成骨質疏鬆,日久就腰痠背痛、、、引起種種慢性病。


根據衛生署公布最新國人骨質疏鬆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10 50歲以上的女性,就有4個有骨質疏鬆的困擾。罹患風險是同年齡男性的2倍。


民國9397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計畫」報告又指出,女性骨質疏鬆多比男性嚴重,且年齡越大越嚴重,衛生署還是一樣提醒國人應注重個人骨骼保健,鈣質攝取、適度運動和日光曝曬,皆有助於改善骨質疏鬆症狀;骨質疏鬆不僅台灣也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之第二大疾病


從國人罹患骨鬆數據比例顯示,補鈣宣導似乎有越補越嚴重趨勢,衛生署癌症防治網內調查骨鬆人口報導,指出從1985年到2002年全球骨鬆人口持續增加,台灣從85萬人竄升到150萬人,美國從2000萬人增加到4400萬人,日本從400萬人增加到1000萬人,這些包含醫療科技發達的國家都無法倖免,所以一直強調補鈣觀念是值得商榷。


. 補太多鈣會引起新陳代謝症候群


攝取過多的鈣質還會引起高血鈣


國內研究骨質單位精英無數,包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內分泌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復健醫學會、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中華民國免疫學會、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中華民國核醫學學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教育研究學會、台灣更年期醫學會、台灣老年醫學會、台灣脊椎外科醫學會、台灣骨科研究學等醫療機構團體,無可否認他們對學術研究的成就,但事實在衛生署每年公布的十大死亡原因,每一樣死因都與鈣功能有關,把骨頭與鈣劃成等號,民眾越補鈣,血鈣病越多,引起更多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越多,這些族群被世界衛生組織(WHO)1998定義為新陳代謝症候群。


據國民健康局


2007年的調查,台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約有289萬人,平均每5名男性或每6名女性中就有1人是代謝症候群者。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更進一步刊登中研究生物醫學所潘


文涵等研究員的研究指出,在同樣的BMI下,台灣人的高血壓、


糖尿病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且BMI加對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的影響,


台灣人也比白人高。專家鄭重警告,


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族群,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台灣民眾不宜輕忽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危害。


所以補太多鈣,不但無法預防骨質疏鬆,反而會併發代謝症候群。


. 鈣代謝不平衡形成高血鈣


高血鈣症顧名思義就是血液裡囤積太多鈣離子引起的症狀


補太多鈣無法預防疾病,還會產生疾病,最嚴重的是影響全身協調平衡的鈣代謝不平衡;


我們每天經吸收到血液裡的鈣離子,一部分被細胞運用,大部分留在血液內,血液鈣與細胞的鈣有一定數量平衡,若過多的血液鈣離子沒有排出體外,或細胞裡缺少鈣離子,就形成鈣代謝不平衡,人體內鈣代謝不平衡後,大腦會透過中樞神經指揮副甲狀腺從骨頭釋出鈣,骨頭因被釋出鈣而產生骨質流失,釋出的鈣離子在血液裡越囤越多,最後囤積在血管壁上,先與脂類結合,再被四處流竄的自由基氧化破壞,血管粥狀化就這樣形成,血管硬化、狹窄、阻塞慢慢成型。


WHO世界衛生組織就曾提出人類135種基礎疾病中有106種與鈣代謝不平衡有關(如下表),呼籲民眾注意鈣的攝取。振興醫院心臟內科黃文彬醫師也曾發表言論,呼籲民眾應適量補充鈣


.適量補充鈣即可


    黃文彬醫師說:血管鈣化顧名思義就是鈣沈積在血管,在病理上,當血管老化或受過傷都可能使鈣沈積而造成血管鈣化很多人都以為老年人的血管硬化是因為血液中的膽固醇(新聞、網站)含量偏高造成的,但檢驗卻發現血膽固醇是正常


其實,血管鈣化也會造成血管硬化,因為血管鈣化會造成動脈壁變硬,失去


應有的彈性, 使得血管的收縮及舒張的功能變差了,造成心臟的負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當鈣沉積在血管壁中時,血液中的膽固醇很容易會因為鈣質而變得更容易沉積在血管當中,加重原本就有的血管硬化的問題。所以有心臟血管鈣化情形時,飲食上應避免高油脂,


適量補充鈣即可


. 是全身細胞需要鈣、不是骨頭


由於長期民眾對鈣的認知都停留在缺鈣補鈣,錯誤的觀念造成千百年的遺憾,


鈣的功能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鈣是人體極重要的礦物質,鈣質在人體內的分布可分為二部分
(一)骨骼中的鈣質︰99存在於骨骼與牙齒中
(二)血液中的鈣質︰其餘 1則以離子的狀態(Ca++)穿梭在血液和細胞之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

1.負責神經的傳導。2.調節肌肉的收縮。3.幫助血液的凝固。4.控制細胞膜的通透性與鈉、鉀之間互相協調。5.調節心臟的跳動。6.調節荷爾蒙的作用等生理反應。


維基百科全書說明鈣對人體的影響,鈣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所有的細胞都需要鈣。鈣離子Ca2+在生物體中是許多生化過程及生理過程的觸發器如觸發肌肉收縮、釋放激素、傳遞脈衝、促進血液凝結、調節心律和分泌乳汁等等。


我們最關心的骨骼是具三種細胞:破骨細胞、造骨細胞及骨細胞,其中破骨細胞用來破壞骨骼,使骨內鈣質流出,增加血鈣濃度,另外一種則為造骨細胞不斷製造新骨質,增加骨骼密度,破骨細胞與造骨細胞之活性在生理狀態下大致是相配,稱為配對現象,以維持骨組織動態平衡。 


年輕時,造骨細胞的活性大於破骨細胞,所以在成長期攝取足夠鈣質可增高骨密度,到三十五歲時造骨細胞達巔峰期,自三十六歲後,造骨細胞衰退,鈣的流失量會超過吸收量,骨質每年流失1%,加之人對鈣之吸收能力亦會隨年齡增長而減低;女性過了更年期,由於內分泌的改變,骨質流失的狀況會更加明顯,約每年3-5%


其他器官、組織細胞若缺鈣會引起諸如: 神經失調、失眠、背痛、肌肉抽筋、高血壓、心悸、慢性腎病等皆是因鈣質不足所造成之疾病;所以細胞需要鈣、而人體又是由300兆細胞組成,


如何讓全身細胞吸收到鈣,才是真正補鈣新觀念。                                                                        


. 鈣離子需要活化、才能被細胞吸收                                                                        


   談到鈣劑,市面上可以說種類繁多,包括碳酸鈣、磷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一樣吃一粒500mg鈣片,得到的鈣離子含量絕對不一樣,因為鈣離子(Ca++)屬陽性離子,不能單獨存在,所以都會做成鈣鹽,市面上見到都是鈣鹽,所以吸收度成為補充鈣很重要的課題。


      不管你是從食物攝食或食用鈣片之類,進入體內都以鈣離子(calcium ions, Ca2+) 的方式存在,而參與體內很多的生物反應。


鈣離子要進入細胞需要先與一種叫攜鈣蛋白(Calmodulin)結合,形成活性鈣離子(Ca+CaM),透過經由鈣離子幫浦作用進入細胞,讓細胞維持胞內鈣離子的濃度大約10-5M,比起細胞外鈣離子 (大都在血液中) 的濃度大約低了1000-10000 倍。所以當鈣離子被釋放到細胞內時,鈣離子會和一些蛋白質結合且引發不同的生物反應。



這個攜鈣蛋白Calmodulin名稱的由來是 CALcium MODULatedproteIN意即鈣離子調控蛋白,是一種鈣離子結合蛋白,攜鈣蛋白在生物體內的活化態是以攜帶四個鈣離子的型態存在。


鈣離子的主要作用是使攜鈣蛋白的結構能更加的穩固,若是沒有鈣離子,攜鈣蛋白的結構會過於鬆散,以致於無法和其他的酵素或蛋白質作用, 所以補充再多的鈣離子,如果沒有活化鈣離子的攜鈣蛋白活化,細胞是吸收不到鈣的。


. 何謂攜鈣蛋白


攜鈣蛋白也叫攜鈣素、鈣調理素,簡稱CaM


攜鈣蛋白的分子量為 16690,共由 148個胺基酸殘基所組成,攜鈣蛋白在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含量相當豐富且在演化上有高度的保留。


Calmodulin 活性在1970 年代初期被發現,是由已逝的W. Y. (喬治) cheung s. kakiuchi 獨立地描述了


(Cheung 1970 ; Kakiuchi Yamazaki, 1970)一個激活的因素為循環核酸磷酸二酯(PDE)


1980年科學月刊專文報導攜鈣蛋白,目前所有醫學文獻都有記載,截至目前至少有180幾萬篇有關CAM文章論文發表 。


攜鈣蛋白在細胞內的調節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 攜鈣蛋白與生俱來


   攜鈣蛋白從人體小腦細胞、消化細胞、生殖細胞分泌出來,30歲後隨年齡增長而分泌減少。


  由於活化鈣離子的攜鈣蛋白逐漸減少、器官組織的細胞無法正常運作,引起全身的疾病。



十一.大量補充攜鈣蛋白、不是補充鈣


人體健康也因細胞逐漸缺鈣而導致機能器官退化而發生疾病,由於CaM是人體自體分泌,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與萃取,無法用藥物與食物取代,唯有補充攜鈣蛋白,才確保全身細胞正常運作,細胞健康,人就健康。








缺鈣補鈣觀念必需要重新建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乾元參藥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